查看原文
其他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判断

感染治疗 离床医学 2023-11-22

抗菌药物是世界范围内处方最多的药物,其使用量不断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2016至2018年期间抗菌药物消费监测的报告显示,每1 000人每天的总消费量为4.4~64.4规定日剂量;全球范围内,抗菌药物的消耗从2000年到2015年,每1 000人每天的规定日剂量从8.2增加到13.6,增加了65%[1]。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发生率也随之增加[2]。ADR是指在常用剂量下,由于药物或者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任何种类的药物都可能发生ADR,约50%的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至少要使用一种抗菌药物[3],其中55.5%的ADR是可预防的[4]。而抗菌药物与许多不良反应相关,包括过敏反应、终末器官毒性作用、耐药微生物和艰难梭菌的继发感染等。成年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相关的ADRs报道发现:抗感染治疗每增加10天,ADRs风险增加3%[5]

目前尚缺乏儿童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的相关数据,因此,根据对人体不同器官系统的损伤,本文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为:免疫系统相关的过敏反应、肝损害、肾损害、血液系统、胃肠道、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等而进行分别阐述。

书籍广告

1 免疫系统相关的过敏反应

抗菌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ADR和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HSRs)。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溶血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机制为抗菌药物作为半抗体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促使产生特异性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菌药物时即可触发免疫反应。ADRs包括在药物的正常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任何不良药物反应,而HSRs是免疫介导的ADRs。目前提出了将ADRs分为靶向反应和非靶向反应的分类方法,例如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为靶向反应的一种,而非靶向反应包括直接细胞毒性、非免疫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免疫受体的相互作用、抗体介导和T细胞介导反应[6,7,8]

传统分类四种类型的免疫介导的HSR均可在抗菌药物中发生。IgE介导的速发型HSR(Ⅰ型)最严重,其进展迅速(通常在与过敏原接触后72 h内),并随接触次数增多而愈发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其他三种反应类型主要损伤内部器官而非皮肤。Ⅱ型反应是由IgG和补体介导的,通常会引起溶血和血小板减少。Ⅲ型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通常会引起肾小球肾炎和血清指标异常。Ⅳ型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的,通常伴有肝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接触性皮炎和大疱性发作。目前认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毒性表皮坏死溶解(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是T细胞介导的,但免疫系统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9]。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和单环内酰胺类,是最常见的容易导致HSR的抗菌药物类别[10]。2020年世界过敏组织更新严重过敏反应指南,推荐对速发型过敏反应处理包括[11]:(1)去除致敏药物;(2)患者评估(气道、呼吸、循环、意识状态、皮肤和体重);(3)启动应急系统;(4)肌肉注射肾上腺素;(5)患者平卧;(6)高流量吸氧;(7)建立静脉通路,依据情况给予液体复苏。新指南评估流程与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基本一致。抗菌药物引起的速发型HSR,推荐以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流程进行评估。推荐首选1∶10 000肾上腺素肌肉注射,剂量选择:10 kg以下婴儿:0.01 mg/kg,1~5岁儿童:0.15 mg,6~12岁:0.3 mg,大于12岁:0.5 mg[11]。其他类型的HSR,依据具体类型和临床表现进行处理。

2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DILI是指各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所诱发的肝损伤。DILI诊断是排除性诊断,全面、细致地追溯可疑用药史和除外其他肝损伤的病因对诊断至关重要。来自前瞻性DILI登记的数据表明,抗菌药仍然是DILI的最常见原因。美国DILI监测网报告显示,45.4%的DILI与抗菌药有关[12]。引起肝脏损害的常见抗菌药包括:四环素类、抗结核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喹诺酮类以及两性霉素B等。欧洲和美国的研究证实,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盐是与DILI相关的最常见的个体药物(表1)[12,13,14,15,16]

(1)临床多采用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量表评估DILI的因果关系;依据RUCAM量表评分结果将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分为5级:>8分为极可能,6~8分为很可能,3~5分为可能,1~2分为不太可能,≤0分可排除,参见DILI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17]

(2)DILI严重程度评估:参照国内外DILI共识,将DILI分为0~5级[18,19]。0级(无肝损伤):患者对暴露药物可耐受,无肝毒性反应。1级(轻度肝损伤):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或)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呈可恢复性升高,总胆红素(TBil)<2.5倍正常值上限(2.5 mg/dL或42.75 μmol/L),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多数患者可适应。可有或无乏力、虚弱、恶心、厌食、右上腹痛、黄疸、瘙痒、皮疹或体重减轻等症状。2级(中度肝损伤):血清ALT和(或)ALP水平升高,TBil≥2.5倍正常值上限,或虽无TBil升高但INR≥1.5。上述症状可有加重。3级(重度肝损伤):血清ALT和(或)ALP水平升高,TBil≥5倍正常值上限(5.0 mg/dL或85.5 μmol/L),伴或不伴INR≥1.5。患者症状进一步加重,需要住院治疗,或住院时间延长。4级(急性肝衰竭):血清ALT和(或)ALP水平升高,TBil≥10倍正常值上限(10.0 mg/dL或171.0 μmol/L)或每日上升≥1.0 mg/dL(17.1 μmol/L),INR≥2.0或凝血酶原活动度<40%,可同时出现腹水或肝性脑病,或与DILI相关的其他器官功能衰竭。5级(致命):因DILI死亡,或需接受肝移植才能存活。

对于DILI的防治,由于没有直接精确检测DILI程度的指标,因此对于评估肝功能损害程度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常采用的针对DILI的建议为:ALT升高达2~5倍的无症状者,建议每1~2周监测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ALT继续升高或>10倍,并确定为DILI,须立即停药观察;ALT>3倍,TBil随之增高达2倍以上,而ALP正常,提示肝细胞性黄胆,易进展为肝功能衰竭,需立即停药,密切监测病情。

对于临床使用具有肝损害的抗菌药,疑似发生DILI时,推荐采用RUCAM量表进行因果关系评估,并进行严重程度分级;依据临床DILI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DILI包括从无症状到肝酶一过性升高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整个范围,但它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目前迫切需要开发诊断性的生物标志物。与胆汁淤积性或混合性DILI相比,肝细胞性DILI更可能进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DILI的管理是对症治疗,即在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时立即停药,保守治疗仍恶化情况下,需尽早考虑进行肝移植,特别是在那些有特异质DILI的患者中。

3 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导致的新发肾损害或者在原有肾损害基础上出现的肾损害加重。常见引起急性肾损伤的抗菌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磺胺类等。肾损害常见类型: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不同抗菌药物对肾脏损害机制不同:氨基糖苷类可被近端小管重吸收,致使药物在近端小管部位积累导致细胞毒性损伤,也可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肾损伤。两性霉素B可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积聚导致细胞损伤、膜通透性增加和细胞死亡,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万古霉素导致肾损伤的主要机制为近曲小管细胞氧化应激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20]。急性肾损伤主要表现为:48 h内血清肌酐上升≥0.3 mg/dL或上升≥50%;或尿量少于0.5 mL/(kg·h)持续超过6 h;伴或不伴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比重下降,尿钠排泄增加。

抗菌药物相关性肾损害的诊断标准:(1)药物使用后新发肾损害或者肾损害加重;(2)停药后肾损害好转;(3)排除其他导致肾损害的原因;(4)急性肾损伤严重程度评估,参照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的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表2)[21]

抗菌药物使用期间,应严密监测肾功能变化;尽量避免对存在肾损害高风险患者应用肾毒性抗菌药物,尽量避免多种肾毒性药物联合应用;应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并依据患者肌酐清除率调整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一旦发生急性肾损伤,应立即停用抗菌药物,积极对症治疗,必要时行肾脏替代治疗。

4 抗菌药物引起的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

4.1 胃肠道不良反应

暂时性轻度胃肠道不适是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厌食、恶心、呕吐和腹部不适,而腹泻较少见。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能导致艰难梭菌性结肠炎,特别是对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影响比较大的广谱抗菌药物,常见的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等[22]

4.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轻微,如头痛、头晕、暂时性睡眠模式改变,较少发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谵妄、幻觉、癫痫发作等[23]。周围神经系统也可能受累,主要是周围神经病变,其可能的症状包括:疼痛、烧灼感、麻刺感、麻木、无力,或对轻微触碰、疼痛或身体姿势的感觉改变[24]。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药物在中枢系统浓度过高,致脑中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受阻有关。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不同程度的神经毒性有关[25]。与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相比,亚胺培南与癫痫发作概率较高相关[23]

4.3 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包括贫血、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氯霉素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再生障碍以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三种类型贫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也可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氯霉素、磺胺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四环素以及两性霉素B等可引起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其机制包括药物对骨髓幼稚细胞抑制以及免疫反应等[26]。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产生维生素K的菌群而导致凝血异常。

4.4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引起的心脏损害包括间接和直接两种,发生率较低。万古霉素和两性霉素B均可引起直接心脏损害。而氟喹诺酮类可通过抑制心脏KCHN2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而延长QT间期,可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7]。其中莫西沙星与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源性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最高,其次是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28,29]

书籍广告

尽管抗菌药物一直与大多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相关,但在适当的剂量和谨慎选择下给药,大多数情况下不良事件是轻微的。临床医生需区分真正的速发型HSR、非特异性抗菌药皮疹和病毒感染。抗菌药物可引起消化、神经、血液以及心脏等各系统不良反应,应依据临床表现类型、严重程度,给予停用或更换抗菌药物以及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KleinEY, Van BoeckelTP, MartinezEM,et al.Global increase and geographic convergence in antibiotic consumption between 2000 and 2015[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8,115(15):E3463-E3470.DOI:10.1073/pnas.1717295115.

[2]

JemalA, WardE, HaoY,et al.Trends i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1970-2002[J].JAMA,2005,294(10):1255-1259.DOI:10.1001/jama.294.10.1255.

[3]

MagillSS, EdwardsJR, BeldavsZG,et al.Prevalence of antimicrobial use in US acute care hospitals,May-September 2011[J].JAMA,2014,312(14):1438-1446.DOI:10.1001/jama.2014.12923.

[4]

CardonaV, AnsoteguiIJ, EbisawaM,et al.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Anaphylaxis Guidance 2020[J].Arerugi,2021,70(9):1211-1234.DOI:10.15036/arerugi.70.1211.

[5]

TammaPD, AvdicE, LiDX,et al.Association of Adverse Events With Antibiotic Us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JAMA Intern Med,2017,177(9):1308-1315.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7.1938.

[6]

PeterJG, LehloenyaR, DlaminiS,et al.Severe Delayed Cutaneous and Systemic Reactions to Drugs: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Science and Art of Current Practice[J].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2017,5(3):547-563.DOI:10.1016/j.jaip.2017.01.025.

[7]

WhiteKD, ChungWH, HungSI,et al.Evolving models of the immunopathogenesis of T cell-mediated drug allergy:The role of host,pathogens,and drug respons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5,136(2):219-234,235.DOI:10.1016/j.jaci.2015.05.050.

[8]

BlumenthalKG, PeterJG, TrubianoJA,et al.Antibiotic allergy[J].Lancet,2019,393(10167):183-198.DOI:10.1016/S0140-6736(18)32218-9.

[9]

Lagace-WiensP, RubinsteinE.Adverse reactions to beta-lactam antimicrobials[J].Expert Opin Drug Saf,2012,11(3):381-399.DOI:10.1517/14740338.2012.643866.

[10]

MacyE, HoNJ.Multiple drug intolerance syndrome:prevalenc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and management[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2,108(2):88-93.DOI:10.1016/j.anai.2011.11.006.

[11]

CardonaV, AnsoteguiIJ, EbisawaM,et al.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anaphylaxis guidance 2020[J].World Allergy Organ J,2020,13(10):100472.DOI:10.1016/j.waojou.2020.100472.

[12]

ChalasaniN, BonkovskyHL, FontanaR,et al.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899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The DILIN Prospective Study[J].Gastroenterology,2015,148(7):1340-1352.DOI:10.1053/j.gastro.2015.03.006.

[13]

BjornssonES, BergmannOM, BjornssonHK,et al.Incidence,presentation,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Iceland[J].Gastroenterology,2013,144(7):1419-1425,e19-e20.DOI:10.1053/j.gastro.2013.02.006.

[14]

Robles-DiazM, LucenaMI, KaplowitzN,et al.Use of Hy′s law and a new composite algorithm to predict acute liver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Gastroenterology,2014,147(1):109-118.DOI:10.1053/j.gastro.2014.03.050.

[15]

AndradeRJ, LucenaMI, FernandezMC,et al.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n analysis of 461 incidences submitted to the Spanish registry over a 10-year period[J].Gastroenterology,2005,129(2):512-521.DOI:10.1016/j.gastro.2005.05.006.

[16]

de AbajoFJ, MonteroD, MadurgaM,et al.Acute and clinically relevant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 population based case-control study[J].Br J Clin Pharmacol,2004,58(1):71-80.DOI:10.1111/j.1365-2125.2004.02133.x.

[17]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0):868-875.DOI:10.3760/cma.j.cn114798-20200812-00900.

[18]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学肝病学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1):810-820.DOI:10.3760/cma.j.issn.1007-3418.2015.11.004.

[19]

FontanaRJ, WatkinsPB, BonkovskyHL,et al.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DILIN) prospective study:rationale,design and conduct[J].Drug Saf,2009,32(1):55-68.DOI:10.2165/00002018-200932010-00005.

[20]

DownesKJ, HayesM, FitzgeraldJC,et al.Mechanisms of antimicrobial-induced nephrotoxicity in children[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20,75(1):1-13.DOI:10.1093/jac/dkz325.

[21]

KellumJA, LameireN.Diagnosis,evaluation,and management of acute kidney injury:a KDIGO summary(Part 1)[J].Crit Care,2013,17(1):204.DOI:10.1186/cc11454.

[22]

KellyCP, LamontJT.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J].Annu Rev Med,1998,49:375-390.DOI:10.1146/annurev.med.49.1.375.

[23]

TandanM, CormicanM, VellingaA.Adverse events of fluoroquinolones vs.other antimicrobials prescribed in primary car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18,52(5):529-540.DOI:10.1016/j.ijantimicag.2018.04.014.

[24]

EtminanM, BrophyJM, SamiiA.Oral fluoroquinolone use and risk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a pharmacoepidemiologic study[J].Neurology,2014,83(14):1261-1263.DOI:10.1212/WNL.0000000000000846.

[25]

SutterR, RueggS, Tschudin-SutterS.Seizures as adverse events of antibiotic drugs:A systematic review[J].Neurology,2015,85(15):1332-1341.DOI:10.1212/WNL.0000000000002023.

[26]

TenBM, HuismanA, SouvereinPC,et al.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a population study[J].Drug Saf,2006,29(8):713-721.DOI:10.2165/00002018-200629080-00008.

[27]

KangJ, WangL, ChenXL,et al.Interactions of a series of fluoroquinolone antibacterial drugs with the human cardiac K+ channel HERG[J].Mol Pharmacol,2001,59(1):122-126.DOI:10.1124/mol.59.1.122.

[28]

ChouHW, WangJL, ChangCH,et al.Risks of cardiac arrhythmia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using new-generation macrolides,fluoroquinolones,and beta-lactam/beta-lactamase inhibitors:a Taiwanese nationwide study[J].Clin Infect Dis,2015,60(4):566-577.DOI:10.1093/cid/ciu914.

[29]

GorelikE, MasarwaR, PerlmanA,et al.Fluoroquinolon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A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J].Drug Saf,2019,42(4):529-538.DOI:10.1007/s40264-018-0751-2.



引用: 闫钢风, 张俊琦, 王一雪, 等.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判断 [J]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2, 29(5) : 326-32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2.05.002.

书籍广告

如何根据病源学结果科学选择抗菌药物及经验用药?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进展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中文说明书

发热为主要诊断的病历首页数据分析

阿米卡星的安全性:是天使还是魔鬼?
伏立康唑的药理作用、基础研究及其在隐球菌感染中的治疗
抗微生物药物过敏患者的处置——西班牙指南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超敏反应
危重患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延长输注:重温证据
重症患者G-菌感染,β-内酰胺类药物最佳治疗方案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感染急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有可能吗?
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重症感染(指南优化要点)
中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
视频13: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视频12:碳青霉烯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性治疗: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单用呼吸喹诺酮?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
2张神表格: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的比较
大环内酯类药物长期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几个问题
视频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急诊成人及儿童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0)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有哪些?
名词小词典:抗菌药物、抗生素与抗菌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探讨
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的误区和探讨
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指征、类型、优劣和新型非传统联合
图形助记:常用11大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一文理清:18类抗菌药物特点及选用
神总结:各类抗菌药物特点及选用!
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表)
表格: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汇总!
抗菌药物的五大作用机制(6分钟视频)
汇总表:抗HIV药物与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收藏)
致病微生物的鉴别是全身性感染正确抗生素治疗的前提
抗生素:一切都取决于时机,不是吗?(综述译文)
优化抗生素应用:疗程和降阶梯治疗
常见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越来越多证据支持缩短疗程
如何使用抗生素的再思考: 把影响抗生素决策的4时间点整合到临床实践中
咳黄脓痰就用抗生素?看看众指南如何说!
我们该用抗生素治疗咽痛吗?
脓毒症的初始抗生素治疗(综述译文)
脓毒症时降钙素原导向的抗菌药物停用时机
2020年最新专家共识: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难治性感染治疗:不只是抗菌药物
微生物思维看待抗感染的铁三角(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常用抗感染药物溶媒选择?配制后放置时间多久?(表格)
抗感染药物临床药理学及特殊生理、病理下的应用
慢性骨髓炎抗生素应用疗程
临床常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评价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 汇总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这些知识我们该懂!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有何不同?
仅仅想到过敏会落坑:35岁女,发热5天,静滴头孢曲松后突发胸闷、气促?
如何正确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6种抗菌药物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和扣分细则
青霉烯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与分级管理建议
碳青霉烯类之"四大培南"如何选?
重症患者的抗菌药物决策-最佳实践
抗菌药物对重症患者的不良影响与降阶梯治疗
危重患者抗生素治疗的关键细节
重症患者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加量与减量
低蛋白血症对危重症患者抗菌药物疗效的影响
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
少即是多:重症不是滥用抗生素的借口
重症患者准备接受侵入性操作,应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吗?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不同部位感染的抗生素应用/选用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诊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这个细菌导致的腹泻“禁用”抗菌药物!
影响凝血功能的抗菌药物都有哪些?
头孢哌酮为何可致凝血障碍?如何处理?
肝肾功能减退患者,如何应用抗菌药物?
肾功能变化对抗菌药物疗效的影响
终末期肝病合并细菌等感染,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哪些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如何调整?
抗菌药物相关急性肾损伤AKI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如何调整抗菌药物?
CRRT对脓毒症治疗中抗菌药物清除作用的影响
CRRT时常用抗生素的剂量调整(表)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常见问题及改进
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
临床上哪些抗菌药物有抗结核作用?
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
关于抗菌药物雾化吸入的困惑
盘点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看穿血脑屏障BBB,盘点透过BBB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治疗相关性脑病?(病例)
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抗生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合理应用:争议与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抗生素治疗( WSES 国际共识声明)
急性胰腺炎,用不用抗菌药物,怎么样?
抗菌药物的胆汁浓度(表格)
表格:抗菌药物在下呼吸道组织的分布
经气道局部应用的抗感染药物(专家共识)
共识:成人抗感染药物下呼吸道局部应用
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如何经气道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
共识: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
基于抗菌药物PK-PD的感染治疗方案优化(视频)
图文+视频:应用PK/PD理论优化抗感染治疗
PK/PD对临床合理抗菌药物选择的指导意义(施毅教授)
成人体外膜氧合辅助治疗对常用抗感染药物药动学影响
脓毒症患者基于药效与药代动力学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选择(上)
脓毒症患者基于药效与药代动力学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选择(下)
学习笔记: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如何选用?
哺乳期乳腺炎如何使用抗菌药物?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
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疗程
病例学习:何为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污染?指南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真正的勇士耐药菌,敢于直面各种强大的抗生素
耐药形式严峻,革兰阴性杆菌GNB感染抗生素疗程如何调整?
MRSA如何选用抗菌药物: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感染的抗感染治疗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抗感染治疗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抗感染治疗
常见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表格)
2020年抗菌药物“三网”监测数据汇报(视频)
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对降低耐药率作用的争议:解读与思考
耐药背景下,抗菌药物如何个性治疗?(视频)
WHO声称:目前正在研发的抗菌药物不足以治疗“超级细菌”感染
重症患者耐药阳性菌抗菌药物剂量调整:有方可寻
重症感染抗菌药物选择:广覆盖与个体化
药代动力学导向的重症感染患者抗生素个体化与精准化治疗
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与控制策略
肾功能减退时,万古霉素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
抗MRSA药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以达托霉素)的不良反应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
病例学习:瘙痒+可触及的红疹,万古霉素之伤?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剂量】中国专家共识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警惕抗菌药物与乙醇相互作用致双硫仑样反应
这些止咳糖浆含乙醇!慎重与头孢类抗生素联用?
抗菌药物的的临床合理使用(上下集视频)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策略(华西第二医院陈力)
抗菌药物临床选择(好文+视频合集)
戏说抗生素(上下集,卓超博士)
BBC纪录片《抗生素真相》
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0)
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专家共识
淋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南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争议
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专家共识
2020年指南: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
到底何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的主要病原体是?
避坑:八大案例盘点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用药
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修订: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风险!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何为无氟喹诺酮、氟喹诺酮、呼吸喹诺酮类药物?如何正确使用?
莫西沙星的心脏毒性
案例:输入左氧氟沙星后,左痒右痒全身痒
阿奇霉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免疫调节指征:写给临床医生的简要综述
阿奇霉素的“用三停四”靠谱吗
这位HIV合并梅毒的患者,青霉素过敏,能用阿奇霉素吗?
又OUT了,肺炎支原体肺炎还首选阿奇霉素?
多黏菌素B诱发皮肤色素沉着的机制
多黏菌素雾化的若干问题
如何优化静脉注射多黏菌素的处方,以提高危重患者的寿命和疗效?(附原文)
同为多黏菌素,各有千秋,如何使用?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
多黏菌素类合理应用国际共识指南(2019)
假如抗菌药物会发朋友圈,它们都发什么呢?
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当茶碱遇到抗菌药物,该警惕什么?
细菌性疾病的目标治疗:主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选择
CAP初始经验性抗感染药物选择方案再解析(再读指南)
学习笔记: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如何选择药物:社区获得性肺炎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图文+视频:何为抗菌药物的DDD?如何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DDD值速查表

同病异人,CT病灶典型,勿滥用抗菌药物!
病例分享:食道的镜下图犹如脆皮冰激凌,抗生素之祸?
病例:多种抗生素包围也无效的肺炎,lipoid pneumonia
发热的艾滋病男青年,持续探案+9次调整抗生素终究揪出罕见元凶?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从理论到实践
资源分享:抗菌药物,一知半解?33个高清视频合集!
视频14:脊椎脊髓炎的抗感染治疗
视频13: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视频12:碳青霉烯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视频11:抗菌药物的配伍
视频10: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之腹腔脓肿
视频9: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之细菌性脑膜炎
视频9+图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菌药物使用
视频8: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之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
视频7: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之复杂性尿路感染
视频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视频5:喹诺酮类抗生素
视频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视频3:青霉素类抗生素
视频2: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视频1:如何评价、选择抗菌药物?
重症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的巨大进步:浅谈二代测序技术

下呼吸道感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报告临床解读路径专家共识

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与反思

二代测序与重症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路漫漫且修远(杜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解读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呼吸系统感染中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应用与结果解读专家共识

临床如何正确解读宏基因组测序mNGS报告

2020年专家共识: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确认病原微生物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发热的艾滋病男青年,持续探案+9次调整抗生素终究揪出罕见元凶?

病原微生物检测在感染判定的意义

致病微生物的鉴别是全身性感染正确抗生素治疗的前提


好记性不如点个赞!收藏起来以防忘记哦!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