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染后咳嗽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现状

新冠肺炎 离床医学 2023-11-22

本文学习两篇文献:
[1]李凤英,邓政.病毒感染后咳嗽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2):213-217.
[2]赖克方,聂怡初.感染后咳嗽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7(5):1-5.


文献1:病毒感染后咳嗽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急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但是在病因清除及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缓解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持续的咳嗽,表明呼吸道病毒可能会介导咳嗽的敏感性增高,导致亚急性或慢性咳嗽的发生。病毒感染后的咳嗽反应是防止病毒从上呼吸道传播到其他部位的保护性策略,但过度咳嗽就成为了一种疾病。本文介绍了呼吸道病毒感染后亚急性或慢性咳嗽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探讨了相关研究进展。

呼吸道病毒感染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为病毒感染后咳嗽。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通常持续3~8周,为亚急性咳嗽,部分患者持续时间超过8周,称为慢性咳嗽。引起感染后咳嗽的常见呼吸道病毒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与副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咳嗽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约81%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有咳嗽症状,69%的患者咳嗽比其他感染症状持续时间长,其他感染症状消失后咳嗽持续的时间超过4周的患者比例达4%。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炎症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直接或间接影响外周和中枢的调控机制,从而出现咳嗽频率增加和敏感性增强。咳嗽高敏患者存在特征性触发因素,主要表现为气道感觉神经感知气道刺激的阈值降低及咳嗽敏感性增高的一种超敏状态,诸如环境温度变化、深呼吸、大笑、交谈、闻香水或吃易碎的干粮等均可触发咳嗽。病毒感染后咳嗽是排除性诊断,在发病初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病史,行胸部X线及肺通气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及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正常,并且排除其他引起咳嗽的病因后诊断成立。对于一般患者可酌情给予对症处理,咳嗽程度严重者可适当给予非特异性镇咳治疗以避免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或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对咳嗽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加巴喷丁与阿米替林等神经调节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以及针对各个咳嗽通路的药物研发已成为新的热点。由此可见,即使病毒感染的诱因明确,咳嗽在经历各种治疗手段后可能效果欠佳,甚至进展为难治性慢性咳嗽,说明病毒介导的亚急性和慢性咳嗽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亟需阐明其机制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病毒感染后咳嗽高敏的机制主要包括外周神经与中枢神经的咳嗽敏感性增高。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病毒感染与外周神经

咳嗽反射是由支配气道的机械或化学敏感性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的激活引起的,机械刺激的感觉主要由有髓鞘的Aδ迷走神经末梢的咳嗽感受器介导,它们主要起源于结状神经节,从鼻咽到喉、气管、支气管均有分布,对气道轻微机械变化(如肺容积变化、气道平滑肌收缩和气道黏膜水肿等)十分敏感。化学刺激物和内源性炎性介质的识别主要由C纤维介导,C纤维是无髓鞘的迷走传入神经,能被辣椒素、柠檬酸、缓激肽等激活,它们起源于结状神经节和颈静脉神经节,颈静脉神经节C纤维终止于肺外(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内组织,而结状神经节C纤维主要终止于肺内。由此可见,迷走感觉神经投射到喉和支气管肺泡的所有层面,当呼吸道病毒感染时,肺部免疫反应将直接影响迷走神经。


1. 炎症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


由病毒感染募集炎症细胞后释放的细胞因子,可直接或间接激活气道感觉神经,是最初导致咳嗽敏感性增高的原因。病毒是引起细胞免疫的重要抗原,病毒感染后肺抗原提呈细胞接受病毒抗原并迁移到纵隔淋巴结,在那里它们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负载的抗原有效地呈递到幼稚T细胞并诱导适应性免疫反应,使CD8+ T淋巴细胞与CD4+ Th1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成为效应T细胞。病毒感染后咳嗽豚鼠模型BALF中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高,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的外周血与诱导痰的CD8+CD28-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高,其中重度咳嗽患者组增高程度更明显。活化的CD8+ T淋巴细胞与CD4+ Th1淋巴细胞可产生穿孔素渗透至受感染宿主细胞以诱导细胞凋亡,有助于病毒消除。肺部聚集的T淋巴细胞可释放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局部增高的IFN-γ可与肺部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通过 JAK/STAT1/IRF-1信号通路刺激IFN-γ诱导蛋白10(IP-10)、IFN-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的表达与分泌,IP-10与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肺部募集活化的CD8+ T淋巴细胞与CD4+ Th1淋巴细胞,二者又会分泌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形成炎症正反馈,导致气道上皮损伤。呼吸道病毒进入宿主后,被肺泡上皮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识别,一方面通过衔接子髓样分化因子88激活核因子-κB(NF-κB),导致IL-6、IL-8、IL-1β、TNF-α等细胞因子释放,另一方面可通过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发出信号,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IRF),促进1型干扰素(IFN-α、IFN-β)和趋化因子(IP-10、MIG)的表达。另外,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巨噬细胞迁移到肺组织,识别病毒相关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激活IRF和NF-κB信号通路,介导Ⅰ型干扰素、趋化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病毒感染后肺效应T淋巴细胞、肺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促进气道炎症的形成,也可能是激活气道感觉神经的主要原因(图1)


事实上,迷走神经C纤维可大量表达IFNs、TNF-α与IL-1β等细胞因子的受体,可与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导致气道感觉神经元膜电位去极化、兴奋性增高。例如,IFN-γ可通过JAK/STAT-PKA-AMPA途径诱导迷走神经元Ca2+内流和膜电位去极化,使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更加接近阈电位,从而增加气道的咳嗽敏感性。IFN-α与IFN-β通过刺激神经末梢的1型干扰素受体和激活JAK1,引起迷走神经支气管肺C纤维末梢的动作电位放电,C纤维激活,从而产生咳嗽反射。TNF-α和IL-1β可直接与小鼠肺感觉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诱导肺部迷走神经C纤维的Ca2+内流,增强其对低剂量辣椒素的敏感性,导致咳嗽高敏。这些细胞因子与迷走感觉神经C纤维的受体结合,导致迷走感觉神经膜电位去极化,降低咳嗽阈值和增加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形成过度咳嗽的临床表现(图1)


2. TRP通道表达上调:


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蛋白可选择性地激活迷走神经C纤维,引起患者和清醒动物的咳嗽。考虑非选择性阳离子TRP通道对许多内源性炎性介质敏感,它们很可能在病毒感染导致咳嗽高敏感的过程中同时被激活。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病毒蛋白直接与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相互作用来诱导炎性介质分泌,上调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A1)、瞬时感受器电位锚蛋白1(TRPV1)和钙离子酸敏感离子通道3的表达。在动物实验中,3型副流感病毒感染后迷走神经节中TRPV1和TRPA1的基因表达上调,导致豚鼠的咳嗽敏感性增强。迷走神经支气管肺C纤维中TRPA1和TRPV1具有协同作用,可能在增加咳嗽敏感性时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临床上,TRPA1和TRPV1可介导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的咳嗽超敏反应。因此,病毒感染后TRP通道的上调以及各通道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迷走感觉神经C纤维的活化程度,导致咳嗽敏感性增加。


3. 气道神经源性炎症:


神经源性炎症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包括C纤维末梢等)释放的神经肽或递质,如P物质、神经肽A、神经肽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所介导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以及组织水肿等。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诱导痰上清及痰细胞的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显著升高,提示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存在。其可能的机制有:各类炎性介质刺激咳嗽感受器并引起神经肽的释放;感染及炎症导致气道上皮损伤,损伤后的上皮细胞合成中性内肽酶减少,使得神经肽降解减少。神经肽既可以直接刺激感受器,又可以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咳嗽高敏状态。


4. 外周神经重塑:


病毒感染后的亚急性和慢性咳嗽往往超过免疫清除病毒感染所需的时间,同时伴随外周感觉神经的敏感性改变,表明病毒感染可能会诱导感觉神经元表型和结构的可塑性变化。病毒感染后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向迷走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胞体发出逆行信号,促进转录变化和神经元生长,引起位于远端感觉神经节的胞体中基因表型发生变化。近年研究中发现咳嗽敏感性增高的患者气道上皮中感觉神经纤维长度和分支点数量显著增加,说明这些神经可能通过增加上皮中纤维末端的密度和扩大纤维的感受野来增加气道感觉神经的敏感性,导致咳嗽高敏。有文献报道以严重咳嗽为主的哮喘患者行支气管热成形术,通过减少气道神经纤维数量,使咳嗽症状缓解。这表明感觉神经元表型变化及气道感觉神经纤维重塑,也可能引起慢性咳嗽。


二、病毒感染与中枢神经

支气管肺感觉神经元终止于脑干核团中的二级神经元,结节状神经元终止于孤束核,颈静脉感觉神经元主要终止于三叉旁核。这些二级神经元投射到参与产生反射性咳嗽的脑干呼吸回路,或者投射到感觉辨别(产生咳嗽冲动)和行为性咳嗽调节(咳嗽的诱导和抑制)所需的皮层下和皮层神经网络。因此,中枢网络是咳嗽运动模式和相关感觉的指挥中心。


1. 中枢神经敏化:


目前认为一些呼吸道病毒可能通过感染呼吸道的迷走感觉神经纤维,然后逆行到达脑干和大脑,也可能是感染后的外周神经炎症或免疫信号通过血液途径到达大脑区域,最终引起胶质细胞活化和中枢神经炎症,导致中枢敏化。病毒性肺炎的小鼠表现出小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标志物增加,在其脑干匀浆中检测到炎性介质IFN-α和IL-1 β的转录升高。咳嗽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常见症状,研究发现新冠患者的脑脊液中存在IL-6、IL-18等促炎细胞因子;同时在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脑部发现神经炎症特征,说明感觉神经元的炎症可能为超敏反应提供核心基础。目前常用的神经调节剂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对部分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也提示中枢敏化可能是病毒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之一。


2. 中枢神经控制失衡:


已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咳嗽冲动会明显增强,在表现出咳嗽超敏反应的患者中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吸入辣椒素后的咳嗽主要与促进咳嗽的脑干和感觉皮层活动增加,而抑制咳嗽的中枢网络活动减少有关。相反,吸烟者表现出咳嗽敏感性降低,主要与大脑中感觉皮层活动减少和抑制咳嗽的网络活动增加有关。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更难主动抑制辣椒素或其他有害刺激诱发的咳嗽。因此,肺病毒感染后的神经病理生理变化可能会改变中枢网络系统,产生咳嗽感觉增强或者抑制能力减弱的中枢神经控制失衡表现,但是相关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三、小结与展望

病毒感染后炎症细胞募集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TRP通道上调、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和气道神经重塑介导了外周神经敏化过程,促使咳嗽敏感性的增高,而中枢敏化和中枢神经控制失衡则为中枢性咳嗽的关键。对病毒感染后咳嗽与难治性慢性咳嗽而言,调节咳嗽的神经系统可能经历了激活、敏化和重塑过程。

目前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机制中,更多的是关于外周及中枢神经机制的讨论。随着对机制、临床表现和咳嗽管理的进一步了解,有望出现更好的治疗选择,以改善感染后咳嗽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文献2:赖克方,聂怡初.感染后咳嗽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咳嗽是感冒最常见的症状,60%-90%的感冒患者伴有咳嗽症状。多数感冒患者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症状仍然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之为感冒后咳嗽。这部分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显示肺部无其它器质性改变,咳嗽时间维持在3-8周之间,常可以自愈。
引起感冒后咳嗽的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它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亦可能导致此类咳嗽,现统称感染后咳嗽。
感染后咳嗽在亚急性咳嗽中的比例约占近40%-50%。在不同的研究报道中,成人感染后咳嗽的患病率差别很大,对无选择性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感染后咳嗽的发生率大约为11%~25%。在肺炎支原体与百日咳博德特菌感染爆发的流行季节,感染后咳嗽的发生率甚至可以高达25%~50%。
尽管临床上感染后咳嗽比较常见,但有关研究资料不多,现就感染后咳嗽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现状以及研究进展作一论述,旨在为感染后咳嗽的临床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建议。

一、感染后咳嗽的病原学

引起感染后咳嗽的特异性病原体仍有待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呼吸道病毒(特别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百日咳杆菌等。儿童平均每年有6~8次呼吸道感染,尤其在冬季感染,常常导致慢性咳嗽。而当呼吸道同时存在一种以上病原体感染时,咳嗽症状更易迁延不愈。

与感冒相关的呼吸道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这些病毒共有400多种血清型,其中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所占比例较大,见表1
这些患者在感冒急性期症状消失后,感冒相关病毒便在体内清除,因此在治疗上述患者的感冒后咳嗽症状时一般不需要同时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然而,由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与衣原体等引起的感染后咳嗽,病原体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仍存在于体内,进而引起迁延性咳嗽。对儿童的研究资料显示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引起的迁延性咳嗽,咳嗽时间大于3周者分别为57%和28%。在治疗这类患者的咳嗽相关症状时,还需要应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有学者指出这些患者应属于感染性咳嗽,而非感染后咳嗽。因此,目前对于感染后咳嗽是否应该包括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咳嗽尚有争议。

二、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

感染后咳嗽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彻底研究清楚。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广泛的气道炎症、上/下呼吸道上皮损伤可能是感染后咳嗽的直接内在诱因。当感染后咳嗽源自下呼吸道时,常常还伴随有大量的黏痰分泌、短暂的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咳嗽受体高敏感性,而这些病变也有进一步加重感染后咳嗽的症状。

1.呼吸道黏膜损伤:

气道上皮细胞是呼吸道的主要屏障,也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细胞。支气管镜检与活检的结果证实无并发症的流感患者存在气道上皮细胞的广泛脱落以及上皮基底膜的暴露。呼吸道黏膜损伤后,屏障功能下降为随后的一系列损伤与炎症病变提供了基础。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后会分泌大量过氧自由基,这些过氧自由基通过广泛的自由基交换反应,导致附近组织出现大量蛋白变性与凋亡,进而诱发气道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受损气道上皮细胞也会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介素(IL-8)与白介素-1β(IL-1β)等炎症趋化因子,进而诱发单核巨噬细胞与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性气道炎症。此外,气道上皮细胞受损使得神经内肽酶分泌减少,可导致气道内神经肽聚集,进而诱发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以及咳嗽受体表达增多等复杂病变。

不同类型的呼吸道病毒,对呼吸道上皮破坏的定位与程度也存在差异。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常累及下呼吸道,造成广泛的呼吸道上皮损伤,并引起严重下呼吸道病变。其中,流感病毒、副流感和腺病毒常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广泛性脱落,常达基底膜。而呼吸道合胞病毒还可引起支气管黏膜渗出和增生性改变。

2.气道炎症:

气道上皮受损是感染后咳嗽的直接诱因,而下呼吸道的一过性炎症可能是出现感染后咳嗽的重要原因。此外,持续性气道炎症如慢性鼻炎与鼻窦炎,也证实与感染后咳嗽相关。气道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变应性炎症、神经源性炎症,其诱发感染后咳嗽的机制,与其刺激的气道黏液分泌、咳嗽受体活化以及短暂的气道高反应性直接相关,而与其炎性细胞浸润可能并无直接联系。研究发现,流感病毒感染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病理活检表现为淋巴细胞性支气管炎。但是,当感染后咳嗽患者在进入咳嗽迁延期后,气道分泌物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与正常人比较并不一定存在明显差异。气道炎症细胞浸润可分泌大量炎性介质,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它们一方面能诱导气道杯状细胞的增生以及纤毛细胞向杯状细胞转化;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活化IKB-NF-KB信号通路诱导MUC5AC等黏蛋白的表达。杯状细胞数量的增多以及黏蛋白表达量的增加可导致感染后咳嗽患者下气道的大量黏液分泌,进而诱发咳嗽。此外,当气道存在非特异性炎症时,机体可分泌内源性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E2与缓激肽等,进而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咳嗽受体,诱导咳嗽高敏感。病毒感染迁延期虽不直接诱发炎性细胞浸润,但有研究表明其可能是通过活化免疫细胞的方式,加重气道炎症。

3.气道高反应性:

研究结果证实,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可诱发可逆性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性的时间与病毒感染后气道上皮的修复时间相关。通过对流感病毒A感染的患者进行连续的支气管活检,发现上皮细胞平均修复时间为5周,这与患者气道高反应性持续存在的平均时间相对应。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病毒性上感后其气道高反应性需长达7周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旧引。新近研究发现,呼吸道病毒诱发气道高反应性的机制与其被膜上神经氨酸酶的活性相关。神经氨酸酶可以破坏胆碱能M受体糖蛋白与糖脂的局部结构,甚至造成M受体基因表达障碍,使得M受体亲合力下降造成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流感病毒A感染后出现短暂的对组织胺的气道高反应,并伴有枸橼酸咳嗽敏感性的增高,预先给予阿托品气雾剂可以阻断这两种改变。此外,病毒也可以减弱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干扰B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偶联的跨膜转运,甚至影响B受体密度的分布从而导致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降低。总之,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多种因素如上皮损伤、受体功能改变及气道炎症等不仅造成气道反应性的增加,同时也敏化了咳嗽反射。

4.咳嗽敏感性增高:

近年研究发现,咳嗽敏感性增高是感染后咳嗽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气道炎症是咳嗽敏感性增高的基础。感染后咳嗽患者咳嗽敏感性增高显著,高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鼻后滴流综合征等,并且其诱导痰上清及痰细胞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或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提示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存在。病毒感染及气道炎症诱发气道上皮受损、脱落,导致上皮下神经末梢暴露,进而在各种物理与化学刺激下,造成神经肽的大量释放。同时,由于上皮损伤,上皮细胞合成中性内肽酶减少,使得神经肽降解减少。此外,各类炎性介质也可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并引起神经肽的释放。当气道存在神经源性炎症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肽如P物质、神经肽A、神经肽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感受器,另一方面又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构成了咳嗽高敏状态恶性循环的促动因素。也有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感染还可以诱导气道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以及神经肽表型的变化,原本不表达神经肽或表达极少的细胞与感觉神经,在病毒感染刺激作用下表达增加。一方面导致或加重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使外周咳嗽感受器敏感化,另一方面也可放大感觉神经末梢向脑干输入的神经冲动信号,引起咳嗽阈值下调,使患者受到正常的阈下刺激时也产生病理性的咳嗽反射。

三、感染后咳嗽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感染后咳嗽的临床表现:

感染后咳嗽患者通常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伴少许白黏痰。多呈阵发性,为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运动、烟雾等诱发或加重,表现为“感觉过敏”。咳嗽呈现自限性,随时间推移而自愈,但部分患者咳嗽可持续迁延8周以上。逾半数的感染后咳嗽患者可自行缓解。

2.感染后咳嗽的临床诊断

感染后咳嗽的诊断属于排除性的临床诊断,因此诊断时尤其应注意与其他病因的慢性咳嗽相鉴别。
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
①发病初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如流清鼻涕、打喷嚏、流泪、咽痛、发热等感冒症状;
②感染急性期症状消退以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甚至加剧,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时间通常持续3~8周,或者更长的时间;
③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
④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反应性正常;
⑤诱导痰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
⑥排除其它引起咳嗽的病因。

当怀疑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比如在夏末或秋季,在学龄或青年、新兵人群中发生的慢性咳嗽,可以进行冷凝集试验或检测血清学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急性期与恢复后期双份血清IgG≥1:4,升高有助于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对疑似百日咳的患者,可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

四、感染后咳嗽的治疗

治疗方法:感染后咳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随时间推移可以逐渐缓解。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1.关于第一代抗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的应用:
首选第一代抗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和中枢镇咳药物以缓解症状。

2.关于剧烈咳嗽的治疗:
咳嗽比较剧烈的患者可尝试应用吸入溴化异丙托品,个别文献报道其有一定的疗效,可能与调节碱胆能神经张力或抑制气道的黏液分泌有关。Holmes等对14例非吸烟者、病毒感染后持续咳嗽患者进行吸人溴化异丙托品对照、交叉实验,每日吸人溴化异丙托品320ug,12例患者昼夜咳嗽次数明显减少(P<0.05),并且有整体的临床改善,其中5例咳嗽完全缓解。

3.关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尚不肯定,对少数顽固性重症感冒后咳嗽患者,在一般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短期试用吸入或者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有资料表明,国外非对照性研究使用泼尼松30-40 mg/d,早晨口服,2~3周内减量、停用,可以有效控制咳嗽。国内指南建议口服泼尼松10~20 mg(或等量其它激素)3-7d;

4.关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应用:
感染后咳嗽患者诱导痰上清白三烯水平增高,白三烯和咳嗽敏感性有关,提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能对感染后咳嗽治疗有效。但Wang等最近的一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显示,137例感染后咳嗽患者接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后,其感染后咳嗽症状、咳嗽相关生活质量与安慰剂相比无显著差异。

5.关于抗生素的应用:
咳嗽通常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但是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百日咳造成的迁延性感染及咳嗽,应及早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感染后咳嗽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由于有自限性的倾向,一般患者仅需酌情给予对症处理,咳嗽程度严重者可适当给予非特异性镇咳治疗以避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或发生并发症。若咳嗽持续时问迁延大于8周时,应注意有无其他病因存在的可能,建议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新冠肺炎治疗中人免疫球蛋白的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
胸部CT:是肺水肿,还是新冠肺炎?应当如何最优化处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间质病变诊断和治疗专家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时期心力衰竭患者管理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策略的进展及专家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佩戴N95口罩所致生理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认识新冠肺炎相关性凝血病及凝血检验的应用
新冠肺炎的放射学检查与诊断(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郭佑民教授)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挑战
危重症患者的“肥胖悖论”现象:神话还是现实
嗜神经病毒穿越血脑屏障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致病机制
糖皮质激素在病毒性肺炎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
新冠肺炎药物培训视频: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应用的临床管理
肺超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视频)
疫病论——五运六气解读新冠肺炎疫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治疗(武汉郭老师PPT课件)
基于药学角度谈对新冠治疗药物Paxlovid的十点思考
俯卧位通气的细节与实施
山东省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肺炎诊疗专家共识(第一版)
阿兹夫定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河南药学专家共识
广东省药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病毒治疗临床药学指引(更新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挽救性治疗:实施俯卧位通气刻不容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治疗上海专家建议
心肌炎与炎症性心肌病:深入认识病理机制 不断提升诊治水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诱发肺纤维化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认知障碍诊治和管理共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恢复期健康管理专家指引(第一版)
院内感染新冠病毒,患者要起诉,医院要承担责任?
疫情期间医务人员辞职,吊销执业医师证?
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不能口服,如何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
新冠肺炎药物:阿兹夫定和Paxlovid临床用药指引(同济药学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可能机制及治疗对策
抗新冠病毒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如何用?
王小亭、张丽娜、刘大为: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再认识
北京协和医院新冠肺炎诊疗参考方案(PDF可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手册(华西医院PPT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栓防治相关国内外指南概览
谨防新冠肺炎“伤心”十大危险时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静脉血栓防治药物使用(思维导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建议+解读
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的同质化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超声应用专家共识(战时应急稿)

新冠肺炎CT早期征象与鉴别诊断

血液来源治疗制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治疗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气胸的临床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失衡与免疫调节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肺外临床表现
病毒性感染中毒症——一个亟待重视的概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和相关研究进展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液净化治疗流程的专家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与低钠血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相似肺疾病的鉴别诊断(28例胸部CT)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症处置专家共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肌炎发病机制
COVID-19患者神经损伤的途径、临床表现和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伴发的皮肤表现
季节性流感疫苗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同时接种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沉默性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
常见慢性疾病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化风险的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电图表现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再感染的研究进展

重型与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呼吸支持策略与选择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关注细胞因子风暴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体外生命支持应用时机及模式选择的专家建议

体会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器官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管理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心理健康:从生理机制到社会影响

拯救脓毒症运动关于成人COVID-19的ICU管理指南:第一次更新

重磅发布:“新十条”后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管理、居家治疗及返岗建议
美国感染科医生:得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成人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脏表现和治疗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脏损伤机制及临床认识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吗?
实用临床问答:儿童发热的30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肝脏损伤的预防及诊疗方案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实操流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及死亡的影响因素
儿童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策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糖尿病是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关注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
新冠肺炎后遗症是个谎言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临床实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医学全流程管理
杜斌、邱海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创通气还是有创通气?
刘又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受关注问题之我见(13条答疑解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院前急救转运方案(附视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附PDF文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更新11处核心要点
释疑: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抗病毒药“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是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的专家共识解读
不同人群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调适(10个视频)
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现状、危险因素与关键防护措施
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核酸检测的Ct值是什么?
文献速览 | 新冠肺炎患者产生的抗体能在体内待多久?
病例学习:新冠肺炎患者,罕见同时纵隔气肿和心包积气?

病例分享:肺CT呈典型磨玻璃,此时此刻,不得不考虑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消化内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压氧治疗的防控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血液透析质控专家共识2022
好记性不如点个赞!收藏起来以防忘记哦!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