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宝法王 | 发愿不生气:把不动佛的愿力带到生活中

噶举法幢
2024-09-20


时间:2016年11月11日—12日

摘自:《不动佛:发誓再也不生气》课程



了解过去佛的行谊,是我们追随者或徒众的学习典范。当我们听闻过去成就者的行谊时,不能仅仅是当成听一个故事,或只是当作过去曾发生的一件事,而是要当成自身修行的典范,或者是敦促修行的方法。因此,如何能把不动佛的愿力带到生活、人生当中,这才是最关键的。


首先,我们先想一想不动佛的勇气,他具备了很大的勇气。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他发愿此刻至成佛为止不生气,就是他的勇气所在。一般人像我就不敢发这样的愿——从今至成佛不对任何众生起嗔心,我们对于来世会投胎至何处都没有把握了,即使不说来世,对今生可能连“仅仅这一辈子不起嗔恨心”,这样发愿的勇气也没有。


所以说不需要提“来世”,今生我们可能还有一点明白善恶,但是来世我们会投胎到何处,会变成屠夫或什么的,我们也不知道。因此,要先想办法让自己今生能够发这样一个愿,这也要一步一步去做,不是一开始就说“我想要和不动佛一样发大愿”,这样也不行。我们要实际一些,不要太着迷或太兴奋而随兴发愿,这样结果就变成很随便,没有一个愿望能达到目标。


可以先试试看发一个小小的愿,时间短一点,不用到成佛为止,也不要到来世,先从今天、从早上到晚上、从今天到明天之间能不起嗔恨心。我们可能没有经验也没有尝试过发这样的愿,要试试看才会知道,如果不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所以,要试着发愿从明天早上开始到晚上都不起嗔恨心。 


不动佛的精神所在 


佛教所说的“嗔心”和一般说的“发脾气”有点区别。“嗔心”,是比较深入的;“发脾气”,是一时冲动。“嗔心”跟“发脾气”相比,“嗔心”是真的恨到骨子里,是深度很强的怨恨心或不满的心,这两者有点不同。因此,我们应该要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向不动佛学习,试着这样做,看看自己会不会成功。


很多人对“不起嗔心”、“忍辱”有误解,了解的可能也不是佛法真正在说的“忍辱”。所谓“忍辱”不是说心里很气,但不想表现出来,装成没有问题、没有事的样子。“不起嗔心”的意思是“真的”心里不起嗔心,不是外在假装、表现出很好的样子,但心里其实恨之入骨,这样的压抑并不健康,也不是佛法中说的“忍辱”。


但要能真的“不起嗔心”,也不是无缘故的想“我能不起嗔心”,就可以立刻做到的,需要自己找到很多的理由与方法,让嗔心能彻底消除。我们不能像往常一样,继续纵容嗔心,让它继续作怪,我们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才能真正的不起嗔心。


总之,不动佛的精神,就在于“不起嗔心”、“不被嗔心动摇己心”,这就是不动佛的精髓、力量所在。

 


阅读更多精彩开示


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一步也不可延迟退转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噶举法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