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做标题党,一样能起出色的评论标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京报传媒研究 Author 何睿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面对新闻事件,评论员找到合适的评论角度只是开始,还要通过组织语言来呈现观点,以及起个合适的标题“点睛”,助力传播。


新闻评论标题怎么起?评论写作有哪些技巧?


不妨听听新京报评论部首席编辑何睿分享的干货。



01 

评论标题:贵精炼不贵繁琐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对于以输出观点为主的新闻评论来说,标题能否第一眼抓住读者的阅读欲望,更是至关重要。

新媒体快餐阅读时代,标题能不能出新、出彩,能不能吸引人,是一篇文章能否获得更多读者关注和有效阅读的关键。

掌握诀窍之后,不做标题党,一样能起出色的评论标题,带来较好的传播效果。

  • 宜短不宜长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些人起标题喜欢前半段描述事实,后半段提出观点。

其实,对于众所周知的大热点事件,有时没有必要点出是什么事,可以直接亮明观点

另外,也可以把新闻元素融于观点中

比如以下几个评论标题,简短而有力,字不多,但是观点非常鲜明:

久违了!“欢迎回家过年”
谁来回答何赛飞提出的疑问?
“张继科事件”已是严肃的法律事件

  • 巧用修辞法

这里的修辞,一般多指向“比喻”“拟人”,要活灵活现,要辛辣讽刺,要意味深长。

同时,要合理想象,不能随便打比方。

以这几个评论的标题为例:120升油箱加161升油,这家加油站“胃口”真大》,“油”跟“胃口”相关联;《致海底捞:请别让一只老鼠打翻了你的“锅底儿”》,海底捞是饭店,所以用了“锅底”这个相关的词比喻。

还是那句话:比方要恰切,不能生搬硬套

  • 把握时度效

有些行为,在守法与违法、道德与不道德之间,有一个灰度,舆论场上也容易分成两派,声色俱厉,有过头之嫌。

和稀泥,不如不评,但是如果“时度效”把握得不好,又会导致火上浇油,加剧矛盾和对立。

所以需要拿捏好度,把握语气与力度,有基本的立场、倾向,同时又不过分,避免引发二次舆情。


案例:

村民嫁女用筛子盛26万现金:宜教育引导慎上“黑榜”

陈副教授的“成功学教育”,还是不讲为好

爬上保安亭拍照,不禁为这样的“出片”姿势捏把汗


  • 灵活用典故

一方面,要善于结合新近发生的时事,比如某个热梗,某部新上线的影视剧、歌曲等。

另外还要围绕人物、事件本身合理想象,要有逻辑性


案例:

《反腐没有“纸牌屋”》

《对想“搞钱”的派出所所长,要查清是否有“沉默的真相”》
《李双江:别让红星“罩”儿去战斗》

  • 擅用谐音梗

好的标题,可以善用双关,巧用谐音,活用对仗,适当押韵,经典名句、俚语俗语,均可入题,见文采,有韵味,更灵动。

从语言本身发现灵感,可遇不可求,但不妨将其作为一种起标题的意识,灵活运用。


案例:

短视频可以“短”,版权保护不能“短”
《2万人游黄山,别让防控成果“黄”了》



02 

评论语言:要准确也要生动





评论是一种实用文体,讲究逻辑与论证,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要讲究准确与生动。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而言,有三种办法让评论语言变得生动起来。

  • 善于使用修辞法

例如,2022年,中国科学院博士黄国平,因论文“致谢”而感动全网,也引发了大家对“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

在舆论场上,大家可以把他当成一个励志榜样,当然也可以在他的励志故事背后,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公众号“有马体育”就此发表了评论,其中写道:

我们在感动之余,也需要有所悲悯。

我们在感慨一位“博士”从小山沟一路冲杀出来的同时,还应该想到,更多的黄国平被留在了山间的小路上。……我们别把“寒门博士”的励志纪录片看成文艺片,因为,我们不能失去对生活的冷静,也不能消解这份真实。

在这篇评论里面,修辞就表现出了它独特的力量,让我们的论述更多了感染力和共情能力。


作为新闻评论,首先追求的是表达的准确性,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同时也需要通过对语言艺术的把控和运用,尽可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更有灵气一些,而不只是板着面孔来刻板说教,这样也能让评论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能够打动人心。

  • 有意制造画面感

要让评论文本与读者更好地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比较有效的另外一个方式,就是让文字具有画面感


例如2014年央视“天下足球”给法国足球明星亨利做的一个纪录片,《亨利:谁与争锋·大结局》的解说词:

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酋长球场,32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满眼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380场比赛,226个进球,4座英超金靴,2座英超奖杯,49场不败。历史最佳射手,海布里的最后一战,海布里的最后一吻。当烟花升起的时刻,那个曾属于亨利的海布里国王时代不会随年华逝去,而只会在年华的飘零中常常记起。

这是人物述评,也是一种评论。

读到这样的句子,即便你不是球迷,你也不了解亨利,内心的情绪也会被带动起来。

优美抒情的文字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就是,读者会自动从文字里带出画面来,想象一个即将退场的英雄,独自回望曾经的烽火狼烟,心绪万千,又一言不发,这样具有历史感的画面,就会触动你,把你带到那样的情景中去,共情、共鸣。

  • 灵活运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民间语言、群众语言,是鲜活的、灵巧的,可以使文章接地气,富有感染力,我们可以灵活使用网络语言,提高表达效率,达到快速拉近读者的效果。


例如2023年流行的“特种兵、显眼包、搭子、多巴胺……”这些有意思的网络词语,不妨留心收集一下,在合适的写作场景中融汇进去。如果用得恰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用得巧妙,还能让人会心一笑,评论自然就会更容易被人接受。




结语





学无止境,新闻评论员尤其需要成为一个杂家,需要声声入耳、事事关心,各领域都需要有所涉及,需要终身学习。


拥抱生活,一切都是生活中来,要脚下有泥,眼中才有光。


和新闻报道一样,新闻评论也需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作者:何睿

主编:刘娟

编辑:陈莹

校对:李媛 毛洁


——The  End——

  END  


往期推荐

上线一年发稿200多篇、阅读量超5亿!这个新媒体评论栏目为什么行

进入现场就能获得深度?这位新华社记者说不一定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为何《天府工匠》第二季成功破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