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请善待他们,只为你的人生也随时可能逆行

小西cicero 忘川边的贝特丽采
2024-08-16

困顿中的彼此同情,是一个社会最后的“道德保险”。

刚给为我送外卖的外卖员打赏了一个小红包,为他在这么热的天替我奔波,还费了一番心力。

徐峥的新片《逆行人生》我还没来得及去看,但我想我一定会去看的,一方面是为了还四年前那个哪儿都去不了的春节里《囧妈》的那张电影票。另一方面,我看了电影简介,觉得这个题材是有意义的。

故事开篇于一个“中产恐怖故事”——一个程序员,在年过四十的时候好不容易爬上了年入50w的公司中层,却不幸被优化裁员,要还房贷、老婆自由职业,女儿要上国际学校,父亲患病住院,投资P2P又赶上爆雷,无奈之下,被迫穿上黄马甲,接单跑起了外卖……

之所以还没看电影,就忍不住要对这个电影说上两句,是因为我居然刷到了好多对这个电影的差评。其中部分差评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电影的后半段强行安上了一个峰回路转的大团圆结局。但我觉得其实也要理解出品方——这年头,不可抗力因素实在太多了,尤其是这种反应人生不易的电影,拍出来我觉得就是个胜利,为了能过审,安一个大团圆结局,甚至哪怕加的正能量作料多一点又何妨呢?一定要说的话,当年的《我不是药神》最后结局也强行大团圆了。

不求别的,能让观众看到这个题材就好。至少没看的我,是这样觉得的。

但还有一些批评,是把质疑集中在电影前半段的。比如说一个中产不可能那么脆弱,银行里没点存款么?都混到大厂中层了,就没点人脉再找个工作么?投P2P爆了雷能怪谁?还有“这就是个中产恐怖片,一个富翁靠吓唬中产收割智商税的。”

我看了半天这些评论,心里有个感觉,总觉得写这些评论的很多人,与其说是讨厌徐峥这部电影,倒不如说他们内心其实害怕,害怕哪一天,自己也真的如电影里主角一样,发生“中产沦落”、“人生逆行”的状态,很多人真的非常惧怕这种可能性,于是就靠疯狂的批判这部电影,去缓解内心的恐惧。

但其实我们冷静的扪心自问一下,徐峥这电影里情节真的是胡编的么?高房贷你没背么?你的工作一定就那么保险么?真失业了,你怎么保证你交往的那些“人脉”能再给你找一个好职位?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父母亲人没个大病大灾,不会急需要用钱?

忘了谁说过得了,中国的中产,其实大部分都是“伪中产”,平素的日子过的看似光鲜亮丽,实则生活大多经历不了一星半点的打击。《逆行人生》可能是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吧,把一个中年中产可能遇到的一切突发事件都凑一堆了演给你看,但实际上,一个现实中中产的人生,可能远没有电影里那么皮实。可能但凡遇到一个打击,你就去送外卖或者开滴滴了。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比如我自己是个常吃外卖的人,每次外卖送来的时候,我都会看一看给我送来的外卖员是什么人——我发现这个群体现如今其实已经远不能用“外卖小哥”这个词汇来概括了。年轻的、年长的、男的、女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基本上,除了年轻漂亮女孩这个缺失的群体,我在外卖员这个群体当中看到过所有阶层、所有人群的脸,我相信,每张不同的面孔背后,一定都有一个不同的人生故事,而这些故事,很多可能就未必是从从底层一步步奋斗拼搏的故事,而真的可能是一段意外开启的“逆行人生”。

所以,我不同意《逆行人生》是一部“中产恐怖片”这样的说法。现实社会里贞子不可能真的钻出电视爬到你面前,但未来、也许明天,你我穿上外卖服,真的跑去送外卖“过度”一下的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

别的不说,我之前的号全部小黑屋这事儿到这几天正好两个月了,两个月前的此刻,当看到那个消息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到还真的心声过自己要不要“出门送外卖”这个想法。但算了算存款,觉得自己倒也能坐吃山空一段时日,另外继续写作毕竟还会有一些收入,旋即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我随后又想,造化弄人,有时候,你真的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怎样。
可是我随即就想到了,如果我的人生中没有上述这两个“防护网”,继续跌落,我可能真的就不得不去送外卖,而这可能真的是许多遭遇人生意外的人,不得不做选择。他们的人生,主动或者被动,真的没有那么多“防护网”可以依凭。

这个时代,我们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脆弱的,我们都有可能被“逆行”。

从那天有过这样一个闪念开始,我对给我送外卖的大哥大姐或者兄弟,不自觉的又多了几分客气,有的时候,天如果特别热,看着外卖员特别辛苦,还会送个小红包什么的。因为我真的觉得他们也许就是明天的我,而我如果成为这样一个外卖员,我希望获得我的顾客、最起码的理解和尊重。

有一个故事我在文章中似乎已经讲过多遍了,我不吝于再讲一遍,这个故事是从我很喜欢的博物学者河森堡微博上看到的:

他说,疫情期间,他有一次走出工作的写字楼,在门口看到一个外卖员和保安发生争执,那外卖员急的都快哭出来了。原来这楼上有人点了餐,但送来后可能那人有事儿没接电话,保安又不允许外卖员进入写字楼直接送餐,外卖员急着去送下一单,必须要赶时间。

于是河森堡就上去说,你把外卖留我这里吧,我替你看着等他来取。

这当然是举手之劳,但做过之后河森堡说他突然反思,说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心善了?想过之后,他说无非是因为疫情,疫情带来的不景气,让很多行业都感受到了寒意。让他第一次有了恐惧,害怕自己万一有一天丢了工作会怎么办?

回答是,也许他也不得不去送外卖了。所以他会不自觉的善待外卖员一下外卖员,就像善待另一个平行世界中的自己。

实话实说,我是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才隐约领悟到同情是什么的——同情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社会银行。当我们去同情并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他人,给他们的工作以尊重、宽容和谅解的时候,我们其实就为某个可能性中的自己存下了一笔准备金。万一有一天,我们落到了与他们相似的境遇,我们就也能期待自己能获得他人的同情与体谅。

这个道理其实也解释了改革开放初期,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能那样迅速,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领导社会发展的很多精英,在特殊年代自己也吃过苦,知道贫穷有多么可怕,所以社会能在开放与改革上迅速形成共识。

前两天我看到孟加拉国一个军方高官发表讲话,说孟加拉军队不会向民众开枪,因为士兵们知道当自己脱下军装之后也会成为民众的一员。我觉得这也是上述这个道理的体现。

所以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遇到了暂时的困顿与灾难并不可怕。只要社会中的大多数个体还有起码的同情之心,只要同情这座“道德银行”还没有倒闭,这个社会就仍有能从困顿与灾难中重整的希望。可怕的是,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或大多数人,都丧失了起码的共情能力,面对他人的苦难或“人生逆行”麻木不仁,甚至找出种种理由,自我麻醉说:我绝对不会落到那样的地步。大不了P2P爆雷我就不投P2P,房贷高杠杆我就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父母亲人病了生死由命——如果太多的人做好了这样的准备,并以此为觉悟、麻木不仁,对落难的他人冷漠的活着。那才将是遍及整个社会的,最彻骨的绝望。

所以抵抗人生,乃至整个社会逆行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他人多一分同情心,对每个你接触的外卖员、滴滴司机、服务者,好一点、善意一些。把这份宽容与善意之道传递给他们,我们当然不指望所有人都能领受这份善意,并把它如是传承下去。但我们抱有这份渺茫的希望,就像河森堡说的一样,我们希望若是他日,自己也落到相似的境遇时,他人也给与我们基于人性的同情。

这同情,就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光,与希望。

我记得鲁迅先生写过一篇《一件小事》,讲一个车夫救助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鲁迅本能的抓了一大笔铜钱给他,事后却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但我想,这篇文章,隐约能把先生未说清楚的那件事说清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同情、宽容与善意,是一个社会最终的兜底。
这不仅仅是落难者的救济,舆论监督、乃至制度改善,都要籍着群体同情与善意、甚至“不知什么时候,也许我也落到他的境地”的恐惧与远见为动力,方才能够被推动。

今天的文章只是一篇“观前感”,我并不确定我看过这部电影后会是怎样的感受,但我想先把这些感想写下,因为我想这些道理,是不需要这部电影教我,也不会被这部电影改变的。

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善良、宽容和守望相助,是我们坚信春天与光明一定会到来的希望。

全文完

本文3000字,昨天写了一篇用心之作《你的婚礼上,放什么古典乐开场最“凡尔赛”》。
长稿没法天天写,今天就聊做一篇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随感,愿您依然喜欢。
新号不易,期待您的支持与不弃,晚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忘川边的贝特丽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