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冲上热搜的“第一次在婴儿眼里看到绝望”,击碎了多少人的心

我是王耳朵 水木先生说
2024-09-09

文/王耳朵

来源/我是王耳朵(ID:huangezishiba)



如果你不认识朴国航。
那不妨留出三分钟的时间,听我讲讲。

朴国航的故事,源于热搜上的一条不起眼的词条:
#第一次在婴儿眼里看到绝望#
在博主@小惠新农纪 的镜头下,人们开始了解她。
朴国航是个婴儿,刚满6个月。(目前没有新闻报道,性别未知,网传是女婴,暂用她代替。)
住在四川达州,一个山沟沟里的穷村子。
第一次看见她时,她穿着一件脏旧的单衣,光着屁股,躺在潮湿的绊桶里。
(绊桶:一种农耕时农民摔打水稻,让谷子掉下来的农具。)
她的父亲,70岁,靠外出打零工挣钱。
她的母亲,39岁,患有严重癫痫,精神方面似乎也有些问题。
严重的时候,一天发病三四次。
现在吃了药好转了点,十天半个月发作一次。
她的家,昏暗,潮湿,家徒四壁。
墙上布满霉斑,整间屋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门口放着好几堆别人送的衣服被子,没人收拾,像几堆垃圾。
她就这样静静地躺在绊桶里。
不哭不闹,眼神空洞,麻木,绝望。
周围人声嘈杂,她没有任何反应。
目光呆滞,透着悲凉。
博主心疼得紧,连忙把她抱入怀里。
这才发现,她的衣服是湿的,小腿冰冷。
因为新生儿小便多,父母干脆就不给她穿裤子。
任她尿湿身下的木板,泡在尿里。
博主赶紧给她换上买来的新衣服,再一问才知道,从出生到现在,哪怕是月子里,她一直洗的是冷水澡。
算一下,她是去年冬天出生的。
十二月的雪天,依旧洗冷水澡。
因为她父亲觉得:
“小孩冷点好,热很了,容易生病。”
她才六个月,本应喝奶,佐以泥糊状的辅食。
可她已经断了奶,吃的是米饭。
小手伸出来,指甲缝里,全是黑泥。
她的尿不湿,用完后洗了搭在树枝上,晒干接着用。
博主问朴老汉,娃平常哭不哭?
她父亲笑着说:“不哭。”
婴儿,哪有不哭的?
可朴国航的眼神像一潭死水,这不该是个6个月大孩子该有的状态。
有网友说,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婴儿人神分离”。
“孩子小时候没有得到过抚摸,拥抱,哄,爱,从而坠入一种无人回应的感情里。
因为婴儿是全能自恋的,得不到外界回应=外界没有别人,世界里只有自己了。
且这种伤害不可逆,孩子长大百分百有心理障碍。”
我不知道这个名词是否科学,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朴国航的状态,已然违反人性。
被陌生人抱在怀里,她没有挣扎。
只是眼神有了丝丝变化。
小手攥成了拳头,用力抓紧博主的衣服。
可能她一直期待着被抱在怀里,即便拥抱她的人并非自己的父母亲。
可有什么用呢?
她被抱过,知道怀抱是温暖的,可之后的生活,还是洗不完的冷水澡,用不完的晒干的尿不湿,穿不完的湿衣服,躺不完的绊桶。
尝过了甜,未来只会觉得更苦。
或许对她来说,人生最温暖的时刻,是在妈妈肚子的羊水里。
可残忍的是,这羊水划出了人生分水岭。
自她出生开始,世界的风雨便一直向她倾斜。
她上面还有三个兄弟姐妹,最大的7岁。
可她父亲说,还会生。
“只要怀了就生,小孩子越多越好,越多孩子越轻松。

孩子少了,(妻子)衣食都无法自理,(我)要管家,要出去打工,就不好管了。”
博主问,把这么小的娃放在家里,你们是怎么打算的。
朴老汉说,把朴国航养到10岁,就可以让她自己洗衣做饭,别的就不管了。
等他过世,朴国航就留在家里,专门照顾癫痫母亲。
这是她出生的原因。

这就是朴国航的故事。
一个六个月便已绝望、麻木的婴儿。
刚出生时,她肯定不是这样。
饿了不能及时喝上奶,拉了尿了黏在身上湿答答的时候,二月闹肠绞痛,无法自主入睡时,任何不舒服的时候,她一定和正常婴儿一样,哭过,闹过。
是什么改变了她?
父亲常年在外地,母亲癫痫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哥哥姐姐都还只是个孩子,谁能回应她?
哭吧,慢慢哭够了就不会哭了。
是这个家,让她封闭了自己。
有网友截图说,有人出生在罗马,有人出生在绊桶。
质问朴老汉:“6个月宝宝,地狱式开局,这个孩子是非生不可吗?”
按我的生育观,没做好准备,万不会盲目把一个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
自己都过不好,何必多一个人受苦。
可换位思考,我很心疼,很生气。
但没法高高在上地斥责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
一般有“生育子女,就要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条件,不要让ta从小过得匮乏、自卑”想法的人,都看过世界,读过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
可朴家,是穷到极限了。
他们不可能有这种认知,穷到这份上,对他们而言,人口就是劳动力。
不考虑学校,辅导班,衣服鞋子,眼界学识,心理健康……生孩子,就只剩下添一双筷子的事。
这么算下来,生孩子很划算。
长到桌子那么高,就可以帮家里扫地做饭,十一二岁赶下地干活,十四五岁看造化。
学习还行的送去读便宜的高中,毕业考个大专在县城找个工作就算光宗耀祖了。
学习不好的直接出去打工,就可以往家寄钱。
儿子留在家里壮门面,女儿送出去换彩礼。
一辈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眼望到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不是从爱的角度出发去解释的现象,这是类似这种家庭的生存之道。
不生孩子,就是少个劳动力,就是少个人挣钱,就是少个人养老。
骂一句“穷人不配生孩子”既不道德,也没用。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社会的帮助:
让廉价的食物更健康,让义务教育更优质,让免费的公共事业覆盖更多人群,让福利政策能切实落实且监督执行到位。
朴国航的事情报道出来后,有网友给达州当地相关部门打去电话,得到的回复是:
他们家前三个孩子,一个被爱心人士收养,一个被亲戚收养,俩孩子办了合法的手续,户口已经迁走,另一个由亲戚代养着。
朴国航太小,留在父母身边。
家里所有人都上了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主要问题出在思想上,相关部门会去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停止生育,也会定期去关心走访孩子们的情况。
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去资助这个家庭。
这对小小的朴国航来说,是个好的开始。
或许她可以不再躺在绊桶里,能洗上热水澡,有脏了就扔的尿不湿,能穿上温暖柔软的衣服。
不求她能高质量成长,健康平安已是幸事。
希望她的眼睛,能慢慢长出生命力。

只是再看这个眼神,仍旧叫人心疼。
让我想起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里讲过的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喊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那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说:“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朴国航是极端的个例,不会有多少父母会如此对待子女,但我还是想要讲讲“回应”这件事。
父母和家庭的爱,绝不止于喂饱这件事。
只有事事得到父母的回应,感受到父母的存在,ta的心智才能健康发展。
有的父母可能会因为顾着工作,不得不把小孩交给老人照顾。
觉得孩子小,没记忆,不懂事,没关系,等孩子长大以后再补偿。
但不是,婴儿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太少,是一种伤害,朴国航就是例子。
分离的时间长了,伤害就无法弥补。
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期”,一旦错过,这扇门就被永久关闭,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没有人能够替代父母在孩子心里的位置。
再如幼年时期,孩子向你倾诉,你不专心听,不及时给出回应。
一次两次之后,他们不会再开口。
所以,再忙,也请抽时间陪陪孩子。
温柔拥抱,多些互动,及时回应,经常一起游戏玩耍。
这些简单的不费力的小事,会慢慢构筑起ta面对挫折的堡垒。
ta会知道,家是堡垒,父母的怀抱是ta能停留的港湾。
最后,引用一下《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那段台词: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水木先生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