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把彭兰教授新书《智能与涌现》里的新知识、框架与语料写成了五道题。

花花花花总! 秃头研究所Monsters 2023-12-07

◼️ 彭兰教授今年真的杀疯了。

◼️ 《网络传播概论》(第五版)的更新才过去不到两个月,新书《智能与涌现》便横空出世,杜骏飞教授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这本书蒐集了作者近年来最好的一批思想成果,聚焦点则在新媒介、新关系、新生存这三个逐级跃升的向度上。全书从智能媒介的新表现形态及影响、媒介内容生产的新机制、人与机器的新关系、人的新生存状态等核心议题着手,探究了既往学术体系未及预料的传播图景、传播机理。”

◼️ 彭兰教授使用了“涌现性”这个词,的确就是对当下时代的最好概论,而「人工智能的涌现性」,已成为今日讨论人工智能时,足够前沿也足够生动的一个新词汇:涌现性概念至少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存在了,1999年,经济学家杰弗里·戈尔茨坦第一次全面清晰的定义了“涌现”:“在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产生的新颖而连贯的结构、模式和性质”;2002年,系统科学家彼得·康宁更详细地描述了戈尔茨坦的定义:涌现意味着(1)根本的新颖性(以前在系统中没有观察到的特征)(2)连贯性或相关性(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自身的完整)(3)全局或宏观的“层次”(即:它是一个整体的特性)(4)它是动力学过程的产物(它可以演进)(5)它是一个明显的(可以被感知)。如果我们把涌现性的概念带入到人工智能之中,所谓的智能涌现,即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就开始超越人类对其的基本认知,而进化出了一系列新的特质,诸如ChatGPT的出现,便是人工智能涌现性的典型表现之一。

◼️ 在此逻辑之上,彭兰教授用《智能与涌现》命名这本书,即是对人工智能技术之发展、智能化社会到来的肯定,是在人类即将全面迈入智能化社会之际的全局性分析;也是借“涌现”这一词语背后暗含的人工智能的自我进化、自我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的忧思与隐患分析。

◼️ 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前沿最新的指导用书,但也正是因为它太新了、过于前沿化了,所以在最后两个月,我们并不需要系统的阅读、背诵这本书,只需要将其中的主要观点摘录出来、用最直接、最应试的方法进行学习即可。


🦿
10/30/Mon.

《智能与涌现》
书本框架与重点综述
@TuTouSuo™️ 

⚫️ 整体综述

彭兰教授这本《智能与涌现》围绕着「智能时代」这一关键词展开,沿着「技术」-「传播与产业」—「人」-「关系」-「未来」这条基本逻辑展开,主要分析了「智能传播」「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传播变革」「智能传播对社会变革」「智能传播对人的影响」「智能传播的未来:元宇宙」五个主要问题,本质上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智能传播】传播,按照概念-影响-趋势的逻辑层层递进的进行讨论。

「智能传播」「人机关系」是这本书的两大核心内容。纵观五个章节便会发现自始至终,智能传播都是出发点,而人机传播始终是落脚点——换句话说,这本书沿着一条中心逻辑,即智能传播带来的可能性,以及所有的可能性最终带来的都是人机互动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展开。而这条潜在的逻辑,也是杜骏飞教授在序言里所说的:“作者也再三强调,人在机器和算法流行的时代更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作者也再三呼吁,人的价值判断应引导机器的价值判断,要处理好人文精神与机器的效率的平衡,在人机博弈中,也始终要把人文关照放在首位。我以为,作者与我在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上是高度接近的。”

这也为我们今天的智能传播/人工智能/新媒介技术答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加分视角:技术带来的变革是出发点,但所有的变革最终都要落脚于人与技术的关系之上,强调人机互动,也强调人机平衡。

⚫️ 全书章节目录分析


⚫️ 把一本书变成五道题

根据上文目录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五大章节,分别讨论了前文所说的「智能传播」「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传播变革」「智能传播对社会变革」「智能传播对人的影响」「智能传播的未来:元宇宙」五个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实际上可以借助书本中的【切入角度】【小标题】【彭兰老师语料】,把上述五个内容变成五道围绕智能传播的论述题:

1、智能传播的特征与影响;
2、智能传播对新闻与传播的变革;
3、智能传播中算法对社会的影响
4、智能传播对人的全面影响
5、元宇宙技术会带来何种可能性?

这五道题既是全书的总结,也是对上述书本各个章节内容的「应试性」概括;接下来,我会将书本中的【智能传播定义】【具体分析视角】【小标题】【彭兰老师的语言表达】等内容,变成这五道题的开篇、小标题和论述,以此来撰写这五道题的答案。在来不及看书的情况下,阅读和理解下文五道题,就是理解了这本书里的最关键内容,摘录五道题中的小标题与语料,也就是摘录了彭兰教授书本中的观点与语料。

五道题,成为2023年智能媒体核心押题。




🦿

📡 第一题:智能传播的特征与影响;
🕳️ / TuTouSuo /《智能与涌现》应试应用

◼️相关章节内容:《智能与涌现》第一章
◼️核心知识点:智能传播定义、人机传播的定义、智能传播塑造的新社会景观、人工智能的涌现性。

周葆华等教授认为,“智能传播” 即指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和参与的传播活动,可以发生于生产、分发、使用等诸多环节,不仅包括以智能技术为中介的人类交往过程及其影响,也包括人类与智能技术交往的人机传播过程 及其影响。由此,智能机器在传播活动中成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这既是智能传播的最直接表现,也是智能传播最本质特征。

一、媒介与涌现:智能传播的新特征

(一)新媒介:算法与数据构成万物皆媒景观

内容推荐算法连接着人与内容,其他的一些算法则实现了人与人、 人与商品、人与服务等的连接。连接即是媒介。但算法并非被动的连接者,而是在主动建构关系的连接者。算法也在成为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媒介,算法将世界的各种对象 映射为一定的数据及模型,也就是在人与这些对象之间提供了一个数据化的媒介。从更深层面看,算法也是继承与传递文化的媒介。算法或多或少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价值判断。除了算法等技术,数据也是智能传播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数据勾连并外化各种关系,这种外化使得各种关系原来具有的丰 富内涵被简化。而关系的连接逻辑,在某些时候只有数据的采集者、分析者才能把握,通过对数据的控制实现对关系的控制,也是一种新的媒介权力——至此,在算法与数据的技术下,形成了智能传播万物皆媒的新景观。


(二)涌现性:人工智能与传播的融合发展方向

哲学家路易斯首次提出“涌现”(Emergence) 概念,此后关于涌现的研究经历了从英国涌现主义学派的经典涌现论到以复杂性科学为标志的复杂系统涌现研究的发展。在复杂系统视角下,“涌现性”是复杂系统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和性质,是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颖的和连贯的 结构、模式和性质。整体性、新颖性、不可预测性、不可还原性等是涌现性的重要特征。作为智能技术与传播这两个系统结合后形成的一个新的系统智能传播必然会形成很多原有系统不存在的“涌现性”,即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就开始超越人类对其的基本认知,而进化出了一系列新的特质,这也构成了智能传播的新特征与未来趋势。


二、共生与融合:智能传播的新可能

智能传播的发展是“人机协同”“人机交流”“人机共生”这三 种人机关系不断深化,特别是向人们日常生活渗透的过程。在这三种关系中都存在着人机博弈。首先是控制权力的博弈,是 人利用与控制机器,还是机器控制人。其次是思维博弈,是用人 的思维来改造机器,还是让人适应机器的思维。最后人机博弈还 会体现为价值观的博弈,包括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博弈、人文 精神与机器效率的博弈。

当下,人们的生存已经是一种“媒介化”生存:人们的生存时空 被媒介侵蚀,被媒介逻辑所塑造。人们的现实行为与媒介行为两 者相互映射、相互促成或转换。对媒介(特别是社交媒介)中的 存在感、影响力的追求深刻影响着人们现实中的行为。而智能媒 介与智能传播的兴起,意味着人们的媒介化生存前面还要加上一 个新的修饰词:智能。

数据化生存成为人的智能媒介化生存的底色。当下人已经被全程、 全息数据化。数据化的控制与反控制(无论是来自自我的,还是 来自外界的)会不断加深。在数据化基础上,算法成为影响人的媒介化生存的新变量。在算 法这样的智能技术面前,人们大多是被动的。不少人已经意识到 算法带来的影响,也开始了对算法的抵抗或反向利用,但这只是 人对智能技术驯化的开始。

🦿

📡 第二:智能传播对内容的变革;
🕳️ / TuTouSuo /《智能与涌现》应试应用

◼️相关章节内容:《智能与涌现》第二章
◼️核心知识点:智媒的概念、智媒生态的概念(两大概念构成开篇陈述)、智能传播时代的新内容革命(即智能传播对新闻与生产的变革)。

用户平台、新闻生产系统、新闻分发平台及信息终端是构成智能时代传媒业态的几个关键维度,也是对智能技术发展十分敏感的领域,他们彼此关联,技术引起的每一个维度的每一个变化,都意味着更多非媒体力量的进入,这也意味着传媒业原有的边界进一步消融,一个极大扩张的传媒业新版图将在新的角逐中形成,新的生态也是在这样无边界的大大局中重塑:

一、人机协同:智能化内容生产的常态机制

从长远来看,机器独立完成的作品的水平将不断提高,甚至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但在选题创意、作品结构、语言表达、视听语言运用方面,人的创造力仍是机器不可替代的。而我们期待的是未来在一些质量要求更高的新闻生产中,出现更多基于人协同的作品。人仍然要作为新闻生产的主体,坚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力与表达个性,突破机器创作的套路,提高作品的深度与审美价值。人机的程式化互动及人与人的共情性交流:在内容生产各个流程中,人与机器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有一些固有局限。人 机协同的过程是人与机器相互学习、相互增强的过程,其理想的结果是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但机器的进化,不应该以对人的核心价值与能力的削弱为代价。

二、内容生产2.0:一场智能化驱动的底层革命

内容生产在今天必然升级,是因为技术已经逐渐打开智能化内容 生产“三重门”:数据分析打开了内容的精确生产之门;人工智能打开了内容的自动生产之门;而物联网技术正在开启“万物皆媒”的世界。“新内容革命”不只表现为智能化,它是移动化、社交化与智能化变革的交织。这三者共同驱动着与内容生产相关的思维变化。其中典型的变化在于:内容类型边界淡化、内容来源模糊、内容 在传播中的“变异”加剧、内容表达需要“新语法”。

三、内容分发2.0:用算法寻求落点

内容与用户的匹配度,不只依赖于算法所带来的落点准确性,还 依赖于分发界面与用户环境及需求的匹配度。未来的内容分发,将 更多依赖场景。解密用户内容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理解 内容传播的动力,当然,从数据中分析用户的心理落点是一个复 杂的工作。目前的数据,多是整体性的,很少有对不同人群心理做出的“靶向”分析。但未来的数据积累与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人群甚至个体的心理差异,为内容的精准分发提供更坚实的依据。

三、内容消费2.0:个性化与社交化交织,消费与生产一体

“个性化”+ 社交化构成了内容消费的两个坐标维度,在推动用户生产方面,智能技术也具有相应的潜力。一方面,过算法分发实现流量普惠,使更多用户获得生产动力;另一 面,通过数据分析,让作为内容生产者的用户了解自己生产内容 所面对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准确的指导。而AIGC技术可以为用户内容生产类型的多元化提供工具。

四、平台:决定内容生态的关键

平台则是内容到达用户的多元路径、复合生态,用户被聚集在平台上,用户与用户也在平台上连接。同时,内容生产者与用户汇 聚在平台上,用户也可能随时转化为生产者。因此,集中性的平台将成为一种复合性的内容生态,它对未来内容产业的影响是多元的:1、用户培育,实现规模化用户的聚集与维系;2、生产者培育。汇聚多元化内容生产者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3、内容分发与匹配。完成内容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效匹配,同时刺激内容生产与消费两端;4、界面与用户体验优化。提供合适的界面及相应的用户体验;5、关联服务的拓展。为用户的内容消费、社交,以及日常生活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可以预见的是,在获得足够的用户规模、用户黏性的前提下,这样的平台的垄断性也会不断增强。这种垄断不仅仅是市场的垄断, 还是对用户认知框架与视野的垄断。

🦿

📡 第三:算法对社会的影响
🕳️ / TuTouSuo /《智能与涌现》应试应用

◼️相关章节内容:《智能与涌现》第三章
◼️核心知识点:算法对人的影响,主要包括了算法重塑的社会、算法生成的算法囚徒风险、以及在算法背景下我们需要强调算法素养三大知识点。

在人们的信息获取中,推荐算法已成为信息过滤的一种重要手段, 无论是商品信息的获取,还是新闻或知识性信息的获取。推荐算法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也将进入深层。而人们在各种平台阅读的内容,很多是由算法驱动下的机器自动完成的。算法正在成为信息环境建构的重要力量。

一、算法深度浸润:算法建构新关系(积极)

作为媒介的算法,重塑了人对世界的认识。算法将世界的各种对 象映射为一定的数据及模型,也就是在人与这些对象之间,提供 了一个数据化的“界面”。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数据维度,不同的算法模型会带来不同的界面。算法不仅作为媒介实现着一对一的关系匹配与连接,也在建构着 群体关系。它对共同体的形成与维系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关注。除了维护某些共同体的边界、维系现有的共同体,算法还可能通过对相似人群的连接,推动共同体的形成。当然,算法是持久维系既有的共同体,固化原有的社会结构,还是帮助人们突破现有圈层,发现、促成新的共同体,这同样取决于算法的设计思路。

二、算法囚徒风险:算法隐蔽的控制(消极)

人与算法技术的交互:用户对算法的规训是用户基于自己的感知、理解和体验等对算法进行的调适、规避和抵抗,而算法对人是一种潜在的、结构性的、普遍性的控制——这表明人与媒介技术二者相互建构,而这种互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复杂过程。在算法社会中,很多时候人们依赖算法做出判断,甚至将判断的权力交付于算法手中,而算法的片段是通过大量收集人的日常生活而产生的,这也跨过了个人隐私的边界,带来隐私困境


算法的另一种风险,是对社会偏见的继承,以及这些偏见可能带来的文化或社会禁锢。算法不仅在归纳与 “同构”现有文化中存在偏见、歧视,还可能用某种方式将它们放大。除了偏见、歧视外,算法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社会原有的结构,限制个体或资源在结构框架之外的流动。


三、打造算法素养:与算法共存思路(措施)

其一,在开发端重构算法透明性义务:要求算法服务的提供者披露、解释其算法的原理、逻辑及决策过程的义务;被决策者有要求对算法进行解释的权利,削减算法提供者与被决策者在算法决策中不平等的地位。其二,在接收端提出算法素养概念。算法素养指媒介使用者在面对算法时的认知、知识、想象和可能采取的策略,旨在培养人们与算法的共存能力,是算法社会所需要的思维培养和风险教育。


🦿

📡 第四:智能传播对人的影响?
🕳️ / TuTouSuo /《智能与涌现》应试应用

◼️相关章节内容:《智能与涌现》第四章
◼️核心知识点:数据化生存、赛博格化生存、艺术化生存三种当前人与机器的共生方式,同时构建出了人机交流这种全新社会传播模式。

人机关系的定义离不开对人的重新定义,区别于其他生物,人类能够利用技术弥补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与此同时,技术也在作为身体的延伸重新塑造着人类。人机传播既意味着人与机器的交互关系,同时也意味着机器内嵌于人体中所带来的一定程度的个体媒介与机械化,和基于此的新交流——在此基础上,人的生存、人与机器的共生呈现出以下三种特征:


一、数据化生存:被机器量化与外化的人与人生


人的全息数据化必将全面影响人的生存。它带来了人的身体存在 的新方式,拓展了人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模式,发展出个人历史的新纪录模式,并且进一步改变人与自我的关系,以数据化形式体现的外部控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强大。


(一)量化自我实践的增强:在自我量化的过程中,人们总会受到各种指标的牵引,但很多指 标并非是权威机构提供的,而是在社交平台的互动产生的。量化自我的实践会与人际互动,甚至群体互动产生交融,也会受 到来自他人的审视、评价。人们可能因此加大对自己的调节。


(二)数据塑造的数字自我与数字人格:数字自我不仅是被数据描绘与算法分析出的自我,还是人们通过各种数据化行为主动表达的自我。数字自我既有主动性,也有被动性,它体现在自我呈现、自我建构、自我认同等不同层面,并对现实自我产生影响。从自我呈现层面看,数字自我既有现实自我的投射,也有基于虚拟空间特性对自我的修饰甚至再造。从自我建构层面看,数字自我受到的关键影响来自数字环境中的认知参照体系。数据化生存会带来数字化的“人格”。数字人格具有双重面向:对外的人格呈现和对内的人格隐匿。


二、“赛博格化”生存:人机一体的“后人类”生存


赛博格的出发点是技术对人的增强。进入21世纪,被合称为“NBIC”(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的四大技术,构成了“重叠的革命”,共同开启了对人的体能、智力、情感、道德等进行增强、被称为“超人类主义”的浩大工程。在赛博格视角下智能设备被人视作身体的一部分,即使它们并 没有进入身体。此时,人们对这些设备的选择就不只是基于对功能、性价比的考虑,很多时候也是基于外观、质感方面的考虑,人们常常会将设备的外在形象、设备的档次作为自身形象的一部分,人机一体在此时有了具体的写照。


赛博格化在很多方面增强了人的能力。人们对自我及环境的感知能力在增强,自我表达能力在增强,人们与信息、他人及各类服务的连接能力在增强,人们将自我生活“媒介化”的能力也在增强。但是,机器可能在某些方面带来对人的能力的削弱。当人被机器 随时随地地量化后,外界对人的监测与控制力增强了,但人对自我的控制与保护能力却被削弱了。


三、艺术化生存:人机协同的AIGC与新的生存走向


AIGC对普通人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它为平民化的艺术创作打开 了大门,如互联网为普通人在公共空间的自我表达提供了通道,也如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图像与视频生产进入了平民领域。未来人们将从“艺术化的生活”逐渐走向“幻象化的生存”。AIGC技术提高了人们的虚构能力。AIGC使得视觉化虚拟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素材,并且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未来的数字空间将是现实的景象与虚构的景象的共存,虚构出来的“现实景象”可能会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因为它带来的影响很多时候也是现实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身将成为一种普遍的自我表达的手段,AIGC 技术赋予人们进行个性化、自由化创作化身的可能。


🦿

📡 第五元宇宙带来的可能性?
🕳️ / TuTouSuo /《智能与涌现》应试应用

◼️相关章节内容:《智能与涌现》第五章
◼️核心知识点:元宇宙、元宇宙背景下的新型人机关系


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起源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是一个庞大的、个人通过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从信息传递角度,元宇宙将使得人类从传递图文信息、传递视频信息进化到传递物理信息,实现在一个虚拟空间传递现实的互动行为。元宇宙是整合网络通信、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拥有完整的经济逻辑、数据、物体、内容以及IP,是一个永续在线、不断被刷新的实时数字世界,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一、元宇宙构建新空间:虚拟空间的兴起


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把个体和集体这样的主体的行动联合在一起,社会空间充当了分析社会的工具。列斐伏尔由此提出了三位 一体的空间概念。第一,空间实践,它包括生产与再生产,以及每一种社会形态的特殊位置与空间特征集合。第二,空间表象,它们与生产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强加的“秩序”捆绑在一起;第三,表象空间,它们表现为形形色色的象征体系,有时被编码,有时未被编码,与社会生活隐藏的或秘密的方面相关联,也与艺术相关联。


现实中的场景是“活”的、流动的,它们会不断给人们的感官上 的刺激,虚拟空间同样也需要用这样的场景要素激活。现实空间虽然可以被孪生化,现实空间的场景却并不能被移植到虚拟空间中,它们需要在虚拟空间中重建,但这不应该是机械设计出来的, 而是要由虚拟空间中用户的活动共同构筑的。


但这个空间有着现实空间的深层嵌入。因此,我们需要在虚拟空间 与现实空间融合的前提下,重新理解赛博空间的“空间”意义。亚当斯指出,赛博空间不仅是一个技术现象、一个技术景观还是一套异质的符码、机构和使用者。它们以某种特定的社会、心理、符号和物质关系结合在一起。赛博空间早就不再只是代码或信息空间,还是一种社会空间。当它与现实空间相互融合时,则会呈现出列斐伏尔所说的空间的三位一体性。


二、元宇宙构建新生存:虚拟空间中的新身体


在元宇宙构建的新时空中,身体有可能被用全息方式还原,身体 在互动与传播中的参与是全方位的、除今天音视频交流中的声音、 身体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与身体有关的因素外,空间位置关系、距离等与身体相关的因素,也会重新成为交流中的重 要元素。更重要的是,元宇宙虚拟空间的互动将给身体感官更多的体验。身体不再是人机交互的工具,或传达信息的手段,身体的体验本身就是目的。虚拟技术可以带来对现实身体的体验增强。


三、元宇宙的困境之思:元宇宙真的是新世界吗?


(一)宇宙应用将如何争夺有限的“生理带宽”?

今天对元宇宙应用的设想,大都在强调人在虚实相融空间中的“沉 浸”,沉浸意味着人们的全身心投入,也就是在某一时间段独占人的身体与注意力的“生理带宽”。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韩炳哲所说的“倦怠社会”。在海量信息的刺激下,人们的深度注意力日益边缘化,让位于一种超注意力,即一种涣散的注意力——不断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切换。人们没有能力抵挡刺激的作用,无法拒绝刺激反应。社会中产生了一种普遍的以“疲惫、燃尽了的心灵”为特征的倦怠综合征。在当下,元宇宙应用如何去争夺用户有限的时间与注意力,决定着它们的发展空间;而如果元宇宙时代真的到来,那么未来元宇审应用如何克制对人们“生理带宽”的占用,让人们释放更多的“带 宽”去享受不被技术缠绕的质朴、本真的生活,是一个今天就需要思考的长远问题。


(二)元宇宙社交能否兼顾连接与反连接的需求?

远距离、弱关系、匿名的社交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逃离现实但很难解决现实生活之需 ; 近距离、强关系、实名的社交可以为人们提供现实支持,如社会资本的积累,但这是以人们的现实投入 和现实负担为代价的。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交是人的生存需求的核心常量之一,但人们对社交的需求也在追求连接与反抗过度连接中摇摆,这又为社交应用带来了一些变量。社交产品不可能是完全反连接的,元宇宙社交应用也需要寻找到适合当下的连接模式。但从长远看,它需要给予用户少连、断连的“可选项”,使用户在连接与反连接中找到平衡。


*以上,就是彭兰老师新书《智能与涌现》中的重点解析。我知道你直接拉到了这里,但如果你的院校在过去常常考察「技术」等内容,如果你的院校足够前沿、如果你的院校总是喜欢出其不意,那么大家可以打印本篇推送内容,认真阅读(不需要背诵、不需要看原版书、理解本篇推送内容即可)。


*加油呀赛博朋友们!虽然很辛苦,但天快要亮了。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Ꙫ•՞
「全真押题模拟与押题手册」

热点押题卷配套院校模拟卷
100道新传热点题目

ʕ•ﻌ•ʔ
「秃头所王牌课程:秋日答题班」

WONDERLAND/以题带学
在实用与应试中保持思考


ᑋᵉᑊᑊᵒ ᵕ̈ ᑋᵉᑊᑊᵒ
つ♡⊂
「名词解释小册子更新版」

不止于一场功利应
不只是一本新传考研工具书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