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指鼠为鸭”:你到底是要我服,还是要我信?

沧浪大侠 沧浪闲话 2023-10-16

日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吃饭时吃出一块可疑物质,有毛有牙齿,经几位同学实物鉴别,怀疑其为一只“鼠头”。但给食堂工作人员看了之后,对方坚持说这是鸭脖子。

双方争执未果,学生就拍成了视频传到网上。

当地市场监管局也派人来调查,对所拍摄的图片进行仔细研究后,认为那是一块鸭脖子肉。

而成千上万的网友根据视频和截图,一边倒地认为必是鼠头。甚至还有好事者制作了对比图。

虽然看网友们看图片得出的结论带有不确定性,但从现有信息来看,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看到实物,也是根据图片得出的结论。

实物去了哪里呢?被学生还是食堂人员扔了?抑或是市监局工作人员作为资料证据收藏起来了?

考虑到一般工作人员说服力不强,市监局局长亲自出马,告诉网友们那就是一块鸭脖子。

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并没有“鼠头、鸭脖鉴别”专业,因此也不存在什么这方面的专家,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鉴别的方法和水平并不比在场学生以及众多网友有专业优势。

他们仅有的是身份优势

试问:学生判断的依据是实物,监管局工作人员靠图片,谁的可靠性更高呢?

对有些人来说,当然身份比实物更可靠。

于是,网友们便创造出了一个新成语——“指鼠为鸭”——为语文学科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为此,还有网友特地制作了一幅图。
其内涵是:不以实物为准,只凭身份说话!

看到新成语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学校有些着急了。

6月3日,校方发布“情况通报”辟谣说:“当事学生本人在事发当时即邀请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比对,确认‘异物’为鸭脖,是正常食物。”

有意思的是下面一句——“该学生已现场作出书面说明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

“书面说明”,我可以理解成检讨吗?
倘或如此,这个逻辑就有点乱了,我来捋一捋——

学生觉得“异物”是鼠头,找食堂工作人员理论,工作人员认为那是鸭脖子,然后学生很生气,发了视频上网。

接下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学生承认是鸭脖子,而且作出了“书面说明”。

显然,他受到了压力,否则应该是这样的——

“哦,果然是鸭脖子,我看错了,马上去把视频删掉,然后发个声明。”

我不知道视频有没有删,反正全网都在传;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公开澄清,因为我没有看到。

有网友以开玩笑的方式模拟了一段对话——

某人:你看看这个到底是什么?

学生:鼠头。

某人:同学,你毕业了吗?

学生:还没有。

某人:你再看看,这是什么?

学生:鸭脖子。

虽然是个玩笑,但这世上,很多真相就在玩笑中。

其实,很多朋友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市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根据图片只是“初步判定系鸭脖”,已经对菜品作了留样检测,3-5天后将有专业比对结果出来。

其实,当地市监局检测的结果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人们对各类所谓“情况说明”、“情况通报”的内容早已不再信任,而是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逻辑判断。

但有些人并不明白,仍然抱着“我说什么别人就该信什么”的心态,与现实严重脱节,只活在自己的一厢情愿之中。

让当事学生用“书面说明”的方式证明自己的结论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体现。

——既然留样检测的结果还没有出来,学校怎么就那么确定“异物”是鸭脖子,并且让当事学生做出“书面说明”呢?

从视频热传到现在,虽然校方言之凿凿地认定它不是鼠头,但客观地说,所有的说明和澄清没有一个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都是建立在角色地位的优势之上。

如此操作,只会欺己,岂能服人!

时代在进步,普通群众的认知水平也在进步,越来越不好忽悠了,但某些机构单位“服人”的手法还停留在传统的非信息时代。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佩服赵高。因为赵高只要别人服,并不指望别人信。

如今有些既要求别人服,又要求别人信,难度确实很大。

这是典型的“既要……又要……”心态。

这个心态,必须得改。

如若要我们服,就别在乎我们信。

如若要我们信,就别指望我们服。
——正文完——
因此号已危在旦夕,为防彼此失散,请务必关注我的新号“近距离三代”。


官场小说荐读:

《漫漫官路》|《官道天骄》|《官场红颜》|《问鼎官路》|《平民首长》|《首席御医》|《博弈》|《仕途无悔》|《官场红人》|《官路留香》|《权色仕途》|《1号首长》|《1888》|《奇谋》|

本号原创佳作荐读:
网暴虽然有罪,但使得那个妈妈跳楼的,也许是另一股力量
贪官假释期间威胁官媒删除其忏悔视频:他的忏悔是假的吧?
关于记者贵州警员殴打记者案,问几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去年名震全网的江西“海鲜婆婆”被“处理”:官升一级!
乌克兰战争中,我只做一个“正义粉”

关注本号,原创好文源源不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