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0到100:精解苏州“四链融合”的“园区经验”

陈昌智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作者:陈昌智 华略智库CEO、首席媒体官、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今年初获得全国经开区考评“七连冠”的苏州工业园区,绝对是一个把握历史机会、发挥开放优势、迅速后发超越的传奇般的存在。凭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招商,尤其是依托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以专业精神打造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张靓丽的产业创新集群名片。而今,即将而立之年的苏州工业园区又将再创怎样的辉煌?全文5628字,阅读约15分钟
有一次听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演讲,其中他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高质量发展的大时代里,需要专业精神、长期主义,而一切的前提,则是选准赛道。

但我认为,在选准赛道、长期主义、专业精神三者中,专业精神更难能可贵。因为,若缺乏专业精神,做事效果就不好,进而会怀疑坚持的意义,更怀疑所选赛道是否正确。

最近,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博览会举办期间,我参观了位于独墅湖畔的中科院苏州纳米研究所和苏州纳米城,感叹这真是一个从0到100的产业发展创举。

对一个案例的解构可以有很多个角度,但大时代下苏州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很值得研究。比如,从引产业到聚人才、从聚人才到谋创新、从谋创新到铸策源,并以资金链润泽全周期、全过程,其“四链”融合发展背后的专业精神就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图: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博览会


2023年3月3日,在金鸡湖畔的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会场,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博览会(简称“纳博会”)落下帷幕,这是疫情后苏州第一个重启的大规模的自主品牌产业大会,也是目前全国最具权威性、影响力、规模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国际性展会。

据悉,与纳博会并称为苏州工业园区(下称“园区”)三大新兴产业盛会的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第六届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也将于3月、6月如约绽放。而盛会背后的底气和支撑,是三张靓丽的产业创新集群名片——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2022年,园区三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总产值超过36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园区对标新加坡模式的创新创业史,官方和媒体有很多解构分析。但可能少有人知道的是,园区很早就通过“四链”融合来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蝶变,这是这么多年来园区能一直保持高增速、跟上时代产业演变而实现创新突围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产引人:从产业链到人才链
从1994年成立到2004年,园区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和苏州文化底蕴于一体,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近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50%左右的增幅,10年间园区经济总量竟达到开发前的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苏州。连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看了之后曾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赞叹。

图:2004年6月,李光耀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陪同下考察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但彼时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在上一次产业转移浪潮中获利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是这次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国,东南亚和中国内地是承接地和受益国。

在新加坡加持下,包括“一张蓝图干到底”“先规划、再建设”“先地下、再地上”的开发建设模式,以及国际化的服务理念和优美的园区环境,尤其是新方还带着中方去对接全球500强企业,引来一批批外企将生产基地落户,园区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之一。

但随着跨国公司不断落户,园区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域内企业对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需求快速增长,这是扎堆落户企业的共性需求,也是一直缺乏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苏州及园区的焦虑,必须有新的方法来吸引大批人才。

又是一个历史的机遇期。当求贤若渴的园区遇到1998年全国扩招之后亟需新的空间和资本来支持规模扩张的高校,异地建校区这种模式便成为“双向奔赴”的校地合作佳话。当时,国内985高校乐于选择两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明星城市开展异地建校,一个是苏州,另一个是深圳。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苏州市签约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随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国内知名高校纷至沓来。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选择在园区合作成立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教育部最早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之一。目前,这所院校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继此之后,国际知名高校纷纷落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

如今,高校集中的园区独墅湖被称为“慧湖”,这些高校因为集中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而这里的毕业生留苏州率高达40%以上,成为园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摇篮。这种高校与地方的和谐共生关系,园区用短短16年时间便实现了!

图:月亮湾 ·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有人说,那是因为苏州和园区有钱。是的,人家确实花了大价钱,但这更多是一种长远投资的选择。而与彼时其他大学城由学校自主建设校区、宿舍楼和配套设施不同,园区采取“交钥匙”的方式——出钱、出力负责建设,学校只需“拎包入住”。这种待遇确实很难拒绝……

但更值得点赞的是,园区在招引名校时,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注重为我所用——针对不同高校的特色,园区为每一所学校制定“专属方案”。这是一种“出于利己动机而利人”的创新,当然也是能让高校接受的合作方式。

图:美丽的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因人兴产:人才链哺育产业链创新链
没有一个城市会嫌人才多,当人才集聚势头渐渐形成,怎么进一步引进顶流的人才并发挥其引领作用,便成为区域人才战略的更高目标。尤其随着2006年国家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园区再赴国外开展招商引资时,就开始把招才引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自此,园区越来越成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扬帆逐梦的心之所向,而园区也同样珍惜这份来自“第一资源”的信任。

也就是从2006年开始,当各大城市还没开始“抢人大战”时,园区就成立了全国首家科技招商中心,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重点人才和项目率先抢跑。2007年,园区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重点选拔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具有引领和突破性的高层次人才,希望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的链式效应。

微球隐形冠军企业——纳微科技的创始人江必旺就是园区2007年引进的第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微球精准制备技术,打破了外商长期垄断的局面。江必旺曾说,“如果不是当年园区领导亲自到深圳力邀我来苏州,第一时间解决了住房和孩子入学问题,我可能就和这片投资热土失之交臂了。”

图: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就是通过无微不至的“园区服务”和唯快不破的制度创新,园区锻造了与产业链分工高度适配、与创新链构建吻合的人才链,在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中生动述说了“人到苏州才无忧,创在园区最舒心”的精彩故事。

实际上,园区以人为本的服务一直贯穿于其创业史。例如,园区于2009年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这也是全国开发区中较早设立的企业服务中心,旨在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尤其是落实园区科技金融政策,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与各类银行、担保、信托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放心为企业“贷钱”。

2017年,园区整合设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承接园区各局办授权业务近300项、覆盖15大领域,围绕打造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集成一站式政策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创新平台、优质资源集聚平台、企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和需求征集与流转平台。

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定需要,园区于2021年成立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开展政务类、服务类、培训类、机构类四大公益性专项业务。这种便捷、专业、集成化的一站式创新服务生态就是园区企业普遍赞誉的保姆式、伙伴式服务,因此园区的创新生态非常牢固。世界顶级科学杂志《Nature》就曾评价说:“苏州工业园区具有非常完善的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图: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办事大厅

如今,“大胆试、尽早闯”的精神深深烙于园区血脉,也深刻反映在人才“引育用留”工作中。比如,2021年园区通过持续跟踪、深度研究与三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关键技术环节,发布紧缺和急需“人才地图”,增强人才链和产业链的匹配度。再如,2022年园区在全省首创生物医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首开生物医药工程高级职称评审通道,以机制改革畅通生物医药人才的成长通道。

四链一体:资金链全周期赋能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
与引进成熟生产加工企业项目不同,仅提供土地、空间和好的环境还不足以让初生企业活下去,高层次人才往往只有在实验室初步验证的技术,甚至只有自己看得懂的论文成果,只有让最聪明的“脑袋”和最富有的“口袋”结合,才能充分释放新兴产业最大活力。

作为“四链”融合的催化剂、粘合剂,资金是构建产业创新生态集群的核心。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对有技术、没资金的科创人才项目的资金支持,显得特别重要。而彼时园区引进的雏鸟型企业,如今多数已经成为巨鹰。

一方面,园区针对不同科技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和需求,打造了类型多元的科技贷款产品和完善的股权投资体系,以丰沛的金融活水灌溉新兴产业韧性生长。

在科贷产品上,园区于2009年在全省率先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先后开发“苏科贷”“科技贷”“知识贷”“扎根贷”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以3亿元财政资金累计“撬动”20余家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超250亿元,惠及企业5500家次,有效破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苏州源卓光电科技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自主研发激光器及成像镜头等核心器件的企业。2020年初,当企业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上遇到资金难题之际,园区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助申请“科技贷”“扎根贷”等产品,成功推动“DiSS-35M双工位防焊设备产品项目”提前2个月突破大尺寸、线宽精度及量产速度等技术指标,快速成为明星产品。

图:苏州源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在股权投资上,园区于2016年建设的东沙湖基金小镇汇聚了高瓴创投、礼来亚洲基金等著名创投机构,形成了以私募股权为特色、覆盖国家战新产业的基金全产业链,可为科创型企业提供全流程、管家式基金服务。

在资本活水的浇灌下,信达生物落户园区后,从2011年创建至2018年上市,快速成长为中国生物制药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园区企业亚盛医药仅用十年时间,就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发展成为中国小分子药物原研创新的代表企业。

另一方面,园区立足三大新兴产业发展特性,积极探索打造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在为科技企业提供大规模和高稳定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放大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价值,实现资金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耦合。

2020年12月,园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选取67项专利作为底层资产,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首批试点,获评国务院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一年后,园区快速切入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发行全国首单纳米新材料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创下全省最大发行规模,发行金额达1.06亿元,真正推动“知产”变成“资产”。

此外,面对一头是丰富的金融资源,一头是面广量大的创新企业需求,园区还建设了汇聚9大类金融服务机构和近600名服务顾问的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园易融”,为中小型科创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全天候的精准对接服务。

图:园易融——苏州工业园区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总体来看,园区走上从产业导入和培养、到人才集聚和激活、到创新导入和孵化的路径。而这其中,资金链渐渐起到核心作用,以资金链的“强”,激发人才链的“活”,提升创新链的“效”,托举产业链的“优”,并最终成就了生态圈的“新”和“稳”。

终极之战:从创新链到策源地的飞跃
一方面,园区的创新链是深度服务于产业链的,即围绕产业对技术的需求靶向发力,将创新成果精准落到产业链关键环节上,推动产业链价值向高处攀升。因此,必须从满足产业持续发展、企业产品迭代需求出发提供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

以2021年科技部批复建设的“一区两中心”中的“两中心”为例。自成立以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就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针对新型疫苗、核酸药物等生物药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定向攻关;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则主要聚焦氮化镓、碳化硅等重点方向,围绕电力电子、微波射频等应用领域开展攻坚突破。

图:“一区两中心”


另一方面,园区的创新链也不止于随产业链而动。对原始创新的渴望,是她迈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引擎。如现任苏州市市长、时任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在2018年答记者问所言:

之所以要在产业园区引进基础性研究单位,是因为基础研究虽然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是创新的原动力,园区就是要实现引智做加法、创新做乘法。

如今经济科技的竞争范式已经改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会窗口越来越窄。以原创性、策源性、根本性的创新来引领行业巨变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才是科技创新竞争的最高境界。

当产业发展到达一定水平,构建更为宏大的创新能力便提上日程。因此,园区主动跳出产业链本身,进军全球科技前沿领域,从根源上提高创新策源能力。

目前,于2022年成立的苏州实验室(江苏唯一一家经中央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聚焦攻关重大材料科学和关键技术,开展战略性结构材料、战略性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致力打造成为材料科学领域“国之重器”。

未来,我们有望见证一颗比肩鹏城实验室、张江实验室的国家实验室新星从园区冉冉升起。

图:苏州实验室


行不论先后 达者必以专
如果说,深圳、浦东分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第二个先锋和样板,那么苏州就是第三个,尤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但对于全国广大城市而言,苏州的成功更具有可参照性和代入感。因为从“链式布局”到“生态成势”,园区专业精神的“四链融合”值得敬佩和学习:

一是跳出“地级市”行政级别的束缚,“四链”服务没有边界。园区的成功告诉其他非省会城市、非一线城市、非沿海城市,站位高远的规划设计、链接全球的开放视野、专业精准的产业培育,亦能走出一条从制造业基地到产业创新中心的璀璨之路。

二是克服人才、科技资源的先天不足,“四链”服务互为依托。园区巧用历史机遇,将专业极致的办学服务、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等融于一体,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等欣然来附。今天,苏州的城市能级依然不如北上广深,园区却能矗立着比肩后者的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和世界级纳米产业集群;苏州原生高校寥寥无几,园区却拥有国内开发区中最密集的高校分院和研发机构集群。

三是克服制造业起点相对不高的劣势,“四链”服务以效取胜。园区用完善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让重大科技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更加高效便捷。这恰巧印证:苏州的制造业体量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初远不如一线城市,却源源不断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企业、高端一流人才团队来苏并在园区扎根。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图: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对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当我们回溯苏州工业园区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之城”的创业史时,才发现其华丽蝶变背后“四链”融合的精彩演绎。如今,即将三十而立的苏州工业园区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在自己趟出的这条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蹄疾步稳。

到这里我们可以提炼出园区赢在哪里——以专业精神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可以说,“四链”融合的本质,是产业创新生态营造;“四链”融合的核心,是专业精神的托举。

这样一个站在高处、望着远处、干在实处,善于把握天时之利、地利之便,更能发挥人和之功的卓越生命体,必定会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征程中带来更多精彩甚至奇迹!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月刊】这个月,华略智库究竟有多出圈?【原创】对标世行宜商评价体系,上海宜商环境“变”在哪里?(下)【原创】对标世行宜商评价体系,上海宜商环境“变”在哪里?(上)【原创】一流新型智库如何打造:这个受关注的上海智库值得解构【原创】非凡“商学院”:苏州现象级创新IP的再出圈【原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规获批:四个新特征需关注【热点】明星书记蓝绍敏北上履新正部,“大笔杆子”引共鸣
【热点】安徽省省长王清宪接见华略智库企业家考察团【热文】华略创始人姚荣伟为浦东区委中心组讲解上海营商环境6.0版【热文】什么是“未来产业科技园”?
【热文】袁家军主政新重庆的顶层思路,哪些让人耳目一新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