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沪双子星:关于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研究

崔婭芳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崔婭芳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作为十一黄金周热门目的地,京沪双子星正闪耀国内旅游市场。在鲜明文化特征、丰富文旅资源、一流消费供给、开放旅游环境的共性标签下,两地正加速向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挺进。具体到上海而言,在迈向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路上,这座城市又将如何重点布局、精准出招?


作为我国TOP2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全球城市,北京与上海都致力于打造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提出要建成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上海提出要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中,北京和上海也高居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前两位。


总的来看,京沪双子星在打造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方面,有着诸多共性特征。


都拥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打造“四个中心”,其中就包括打造全国文化中心。


北京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


比如京味文化,既包括了京剧、北京曲剧、京韵大鼓等艺术,又包括了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还包括北京众多的老字号:“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那绝对是原汁原味的京味生活。



上海提出要打响“四大品牌”,其中就包括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比如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海派建筑,上海近年来持续推进“建筑可阅读”,并且已经从“扫码阅读”的1.0版,到“建筑开放”的2.0版,再到“数字转型”的3.0版,实现了更多建筑可看、可听、可玩。


比如武康大楼街区这样的“网红建筑”周末的日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相当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日游客量。



都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


北京和上海的文旅资源种类丰富、品质一流,既拥有众多的A级景区特别是4A级以上景区,也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以及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资源,还拥有从酒店民宿到旅游专线的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


两座城市都有典型的文旅IP。


比如在主题乐园方面,北京的环球影城成为“流量担当”,国庆假期带动北京外来消费增长超15%,园区假期单日入园人数超2.5万人次,外省市购票游客约占一半,其中“话痨”威震天成为圈粉无数的网红“达人”;上海的迪士尼也毫不逊色,国庆假期的前四大客源地包括广东、四川、江苏、北京,占到其全部客源的37.7%,而且已经明确了“疯狂动物城”主题园区的扩建计划。



都拥有一流的消费供给


北京和上海都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拥有多元的产品供给和舒心的消费环境,能够给游客带来更加完美的消费体验。


比如在旅游购物方面,国庆假期北京游客接待量排名第一的景区是王府井,累计接待了110万人次;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又现武警拉链式“人墙”,引导游客的安全出行。


再比如在文化消费方面,国庆假期北京共举办了211台、966场营业性文艺演出,看看京剧、听听相声成为在北京典型的文化消费享受;上海“十四五”期间将扩大“演艺大世界” “演艺新空间”的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建设演绎国内外一流作品的“名作首演地”文化地标,加快引育形成驻演和独演品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现象级原创演艺作品更是一票难求。



都拥有开放的旅游环境


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都深度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同时也引领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对外开放方面,北京着力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承办着服贸会等重大国际性展会;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承办着进博会等重大国际性展会,都大力吸引海外游客。


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北京共接待旅游总人数3.2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76.9万人次;上海共接待旅游总人数3.7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97.2万人次。


在对内开放方面,北京、上海分别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也都协同深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纷纷推出了跨区域的旅游一卡通、旅游专线等,京津冀、沪苏浙皖内部也相互成为重要的客源输出地和目的地。



当然,京沪之间除了共性特征,也有各自的独到之处。


比如北京在文物古迹游、体育赛事游等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作为世界唯一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承办着一大批国际级赛事活动。


随着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北京的冬奥旅游线路备受青睐,伴随冬奥会测试赛等一系列活动推广,北京市推出了冰雪京城双奥之旅、长城脚下生态之旅、京张雪乡休闲之旅等三条冬奥旅游路线,展现了不同冬奥赛区的地域特色及文旅资源。


国庆假期,北京冬奥公园、延庆冬奥赛会场馆等标志性吸引物成为游客打卡热点。


上海则在都市旅游、邮轮经济等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上海将邮轮经济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成功获批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目前已经成为亚太第一、世界第四大邮轮母港。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笔者建议,上海要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开展世界遗产申报。世界遗产是衡量城市历史底蕴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指标。同全球城市相比,纽约拥有世界遗产1处,东京拥有2处,巴黎和伦敦各拥有4处,广州拥有6处,北京拥有7处,而上海目前还没有。


《上海2035规划》明确,到2035年,全市力争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联合苏南、浙北的江南水乡古镇,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议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快推进。


二是深入引领潮流文化消费。上海自开埠以来,就始终引领潮流文化之先。


早在1936年,南京路上的大新公司就投入20万元,购入美国奥的斯公司生产的自动扶梯,直到1949年,它仍是中国唯一的自动扶梯,被媒体赞为“乘者无拾级之劳,无颠簸之苦,但觉青云直上,转瞬间已达所欲至之地矣。”新电梯刚运行时,吸引参观者多达几千人,大新公司只好收门票,每人4角。


可见,引领时尚潮流是上海的固有优势和基因,也曾因此被称为“东方巴黎”。


如今上海提出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更要发挥自身作为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品牌之都等独特优势,特别是结合Z世代的需求,进一步挖掘潮流文化特别是国潮文化,营造“最酷、时尚、好玩”的旅游意象,吸引全世界的年轻游客。



三是探索打造新兴文旅场景。结合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推动科技要素特别是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的深入融合,打造最先进的应用场景。


比如西班牙剧院Teatreneu已经利用iPad的人脸识别功能进行实效“按笑收费”,即剧团主打凭用户的笑来收费,入场完全免费,但是人脸识别设备识别出用户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有在笑,那么用户就需要为此而付费(0.3欧元/笑),上限24欧元。


这种创新实效的举措赢得了用户的青睐,剧院的收入飙涨。上海也可积极引进培育类似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为领先的旅游产品和消费供给。



四是加快完善文旅基础设施。比如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专门的旅游时间越来越稀缺,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说走就走的旅行”。


特别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年轻人可能利用下班时间就会来上海看场演出,或者打卡一个网红景点,然后第二天正常上班。


但目前来看,上海现有的省际交通特别是高速铁路,收班时间仍然不能满足商务人士和旅游人士全时段的出行需求。


建议上海对照打造“地球村”和“同城化”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研究文旅消费行为变化趋势,完善文旅基础设施,营造更加便利舒心的旅游环境。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移民”长兴:浙江一个非典型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原创】中美人才环境比拼:解码新时代的大国“人缘”【原创】这个示范区两周年:长三角一体化的生动实践正在改变什么?【原创】时势、经验、实践与梦想——华略团队赴大湾区考察纪实【热文】苏州工业园区:当年的3000万规划费到底值不值?【热文】解码“五大新城”:如何建设面向未来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热文】新任衡阳市委书记的万字调研:定什么调?亮什么剑?【热文】宁南山:为什么人均两万美元对中国如此重要?【月刊】行而不辍,屡行致远——华略智库9月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