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川军打“国仗”,川人不可磨灭的荣耀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橡树的部分抗战系列(更多查询历史消息)

2018年,湮灭在“乱坟山”的抗战记忆

川军抗战:淞沪会战,屹立如山

在抗战大背景下,再看淞沪会战

橡树的朝鲜战争系列,由第一次战役到板门店签字

他们,有资格回家——冷眼一笑“破虏湖”无战事说

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上)

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中)

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结局)

北部湾事变——越战,在这里升级


永远的川军。


朋友圈看到几幅重庆今年一场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照片。


照片中,有身着当年川军军装的几位“重庆崽儿”,英姿飒爽,跑步时以军礼姿势入镜。瞬间,何其震撼。


川人,是确实不会忘却我们的川军的。


橡树问好兄弟了,神气活现,依稀当年川军风采。


1937年夏秋,抗战爆发。


当时,没有动车,没有铁路,没有航班,被艰险蜀道隔离在大西南的天府之国距离卢沟桥、南口、淞沪,其实都很遥远。


然而,在七七事变后两三天里,闻悉国难,四川朝野、军民义愤却如火星飞溅干柴,噼里啪啦燃烧起来。


当时,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以下的川军主要将领们纷纷通电请缨出川抗战。同时,四川军政发表为全省动员和迎接南京政府迁都重庆,发表宣言:


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千万石。


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淞沪会战爆发之前,自1935年开始,一直悬而不决,拖拖沓沓的南京对川军的川康整军,立竿见影得以完成。


9月5日,川军精锐杨森部率先誓师,奔赴上海打“国仗”。


次后,川军淘汰了体重不足40公斤的老弱士兵,以邓锡侯、孙震率第22集团军3个军;刘湘、唐式遵率第23集团军2个军和3个独立旅,陆续出川打“国仗”。


他们粗布单衣,脚踏草鞋,扛着老旧川造、汉阳造的步枪,斜背几枚川造手榴弹,一片大刀,一张斗笠。


——我的外公是重庆本土人,当年,他和很多重庆市民在重庆朝天门为川军送行,送去的大多不过是川人爱吃的泡豇豆、豆瓣。


外公晚年,无限唏嘘:那时的四川很穷,造孽哟,打“国仗”的那年。


由重庆朝天门上船准备出川救国难,打国仗的川军。


后来,我查过很多资料,相比晋军、桂军、滇军、秦军、马家军、东北军等各路武器本来就很简陋的国军,川军最初出川打“国仗”更是难堪。


在川军主力师里,重武器甚至不过是几门迫击炮,轻重机枪不过20来挺,士兵体重大多不过4、50公斤。


电视剧《我的团长》里面的炮灰团,大致如此。


武器简陋,没有后勤,没有医疗,没有兵站,川军大多数时候全靠步行行军奔赴前线。


晚上宿营,他们就着豆瓣、泡菜吃不过三五两米饭,然后,就得为准备来日的长途行军,各自去修补、编织各自的草鞋。


越是去了解当年的川军,也就越是为当年赢弱川军负载的那段历史感怀。


最初出川打“国仗”的川军,装备差,补给差,士兵体质差,确实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进入山西的川军第22集团军主力团、旅机枪不过2、3挺,单兵手榴弹不过3、4颗,很大部分的战斗兵依然靠大刀作战。


很多抗战战史对川军最早出川抗战的记载,川军扰晋,川军弱小等等浮辞。


事实上,川军矮小、赢弱体格;武器极其简陋、落后。在出川后参加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台儿庄会战,与全面优势日军正面鏖战、搏杀,虽然牺牲惨烈,却实实在在打出了川人之血勇。


川军战士王建堂出征前,他的父亲王者诚赐旗帜一面,右书: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书: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面死字旗早已丧失,目前存在北川县文化馆内这面死字旗,是推测作成的复制品。


淞沪战场,川军第20军,“不顾一切,裹伤前进,其壮烈牺牲之精神,洵是惊人。”


激战中,川军2米深的战壕,在日军累日狂轰滥炸和猛烈攻击下,逐渐被战士血肉填满。


最后几日,阵亡川军死尸“堆集竟比战壕还高”。川军垒尸血战,殊死不退。


南京会战,笃修佛学、理学,人称菩萨将军的饶国华将军率川军第145师血战江南,他们“誓竭股肽之力,继之以坚贞,用尽军人天职”,在日军、伪满军以飞机、大炮、坦克围攻下,宁死不退,战败时饶国华将军愤然自杀。


台儿庄会战,第一二二师王铭章部守备滕县,以守一城而捍天下,在日军远程火力和空中袭击下苦撑抵抗,城破时,王铭章将军殉国。


蒋先生为王铭章将军题词:"民族光荣、烈比雎阳、死重泰山"。


川军早期出川,由夏秋出川,步行行军多在千里以上。在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台儿庄会战期间,已是冬季。


川军在异乡作战,没有后勤保障,衣不御寒,食不果腹,非常辛苦。


没有后勤保障给川军造成非常大的牺牲——因无力转运伤兵,每次激战不支,川军主力撤退之后,就有无数伤兵落入敌手。


日军以刺刀捅刺,军刀砍斩,暴虐屠戮之下,无力抵抗的川军伤兵引颈就戮,殉国者不计其数。


每每这类噩耗传入蜀中,川渝大地无不哭声震天。


川人性格醇良,体格瘦小,但性格坚毅且血勇。抗战在继续,川人为抗战踊跃献粮、出兵同样也在继续。


继第22、23集团军出川打“国仗”之后,成建制的川军主力以王缵绪率第29集团军2个军,王陵基率第30集团军2个军,李家钰率第36集团军2个军等,先后出川走向“打国仗”的战场。


自抗战早期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会战,再到后来的武汉会战、襄樊战役、枣宜会战、上高之战、桂柳会战、豫中会战、长沙会战、浙赣会战、独山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等等,贯穿整个抗战,川军活跃在几乎全部战场。


这是川人为中国的最荣光的贡献。


抗战八年,出川抗战的川军成建制战兵超过60万,自李家钰上将以下,殉国川军官兵超过25万。


川军装备落后,牺牲惨烈,却在当时地方抗战部队中,是唯一的转战几乎所有抗战战场的部队。


此外,抗战时期全国征兵总数1400多万,川人从军超过320万,几达23%。


在打“国仗”的战场,“无川不成军”之美誉,就此流传。


 1944年7月7日,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刘开渠先生创作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一晃,经年。


抗战硝烟为岁月涤荡,终于散却得如此干净。再说到抗战时,人们似乎平淡了太多,也疏远了太多。


只是,当年出川为救国难打“国仗”的那些瘦弱,坚毅,血勇的川军,他们却一直在川人的心里,活成川人内心深处不可磨灭的荣耀。


川人不会忘记川军。所以,自抗战到如今,成都一直有一个传说:


抗战期间,有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位看上去又冷又饿、衣衫单薄的穷军人来到成都东门城门洞边,他沉默不语,端起汤圆埋头呼呼地吃着。


突然,穷军人消失了。


卖汤圆小贩望着凄冷的空无一人的城门,恍然大悟:这是救国难,打国仗牺牲的川军子弟从阴间返阳界吃汤圆啊。


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传开,川人哭了:“天冷了,川娃子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啊!”


次日晚间,一家家川人含泪煮好汤圆,一碗碗端到川军当年出征离开的成都东门。


夜色深了,汤圆冷了,最终,他们却没有等到那些又冷又饿、衣衫单薄的川军军人,再回来吃一碗家乡的汤圆。


他们无声无息,沉睡华北、江南、中原,却把永远的追忆留给了他们蜀中、巴渝的父老乡亲。


川军,万岁。


最新点击可见:

林彪和陈光的平型关战役

饶漱石的战争时代

高岗,由朝鲜战争到五马进京

战将陈光的句号

抗战时期的朱德总司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