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中医护航冬残奥会

杨敏:冬残奥会上做队医

消疲劳治伤病还管防疫

和心理疏导


冬残奥运动员们和成都体育学院医疗保障人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3月4日,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如期而至。

3月3日晚21时,北京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中国冬残奥单板滑雪队队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杨敏医生还在负责几名队员的赛前推拿和治疗。“目前队员的身体状态都还不错,慢性劳损性疾病都在可控范围,队员治疗前都会评估好伤病情况,运用郑氏伤科推拿手法、拉伸、运动针灸等来治疗。”

30岁的杨敏此次担任北京冬残奥单板滑雪队医疗组组长,还是疫情防控官和反兴奋剂防控官。杨敏说,3日晚,他和另一名按摩师,已陆续为近10名队员进行伤病治疗和肌肉放松了。做完治疗,他回到房间继续做好每天的队伍伤病记录,从3日一早7点开始,他忙完已到深夜11点。

就在3日上午,他还和18名冬残奥会单板滑雪队的队员、教练员、工作人员等全员一起做了核酸检测,接受并顺利通过了相关部门的疫情防控监督视察。此前,杨敏已制定了更为详细的疫情防控方案,包括就餐、餐后、外训、住宿空间消杀工作,细致到戴多少口罩、更换多少双手套和回宿舍区如何消杀等都写在其中。

关注队员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给他们进行伤病治疗、消除疲劳、健康科普、心理疏导等服务,还要负责整个团队30多人的疫情防控工作。自从2月25日进入冬残奥村后,这样的工作要从早上7点40分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点。

进村前两三个月,有队员因训练突发情况出现颈部或腰部劳损,杨敏就采用郑氏伤科推拿手法、针灸、点穴等方法为其缓解疼痛,尽全力让每个运动员训练时有最佳状态;进村后几天,有年纪小的运动员因临到赛前激动兴奋失眠,杨敏就为队员运用中医手法按摩头皮、穴位针灸等,辅助队员安心入眠。

前几年,杨敏为国家三人篮球队、国家水球队、国家越野滑雪队做过医疗保障,这是他头一回为冬残奥会进行医疗保障。“不同的体育项目,医疗保障的难点也都不同,比如篮球运动员的手腕、跟腱、膝盖、肩袖等部位易受伤,滑雪运动员就要注意脑部、腰部、膝盖、脚踝的医疗保障。”杨敏说。

杨敏举例,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因身体情况原因,比如单臂运动员运动时,由于日常习惯,如果其他肌肉出现代偿发力,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队医就要协助运动员们去调整,和教练观摩运动员动作,达到身体稳态平衡。

事无巨细的医疗保障,让整个团队对杨敏特别信任,每天找他针灸、推拿的队员就有七八人,其中让杨敏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三个小细节——

一名参与冬残奥会的队员因腰椎的老毛病,在训练中只敢发挥八成力量,在和杨敏一起走到训练终点时,杨敏说:“你尽全力,我这边(医疗保障)你不用担心。”“你再多待待,我的成绩会更好。”运动员的反馈,让雪场里的杨敏心生暖意。

一名年龄很小的冬残奥会队员,因皮肤问题特别受困扰。“你不要担心,只要身体不痛不痒,能正常训练就行。我这边能给你想的办法,都会帮你用上。”躺在病床上嚎啕大哭的那名队员听到这话后,情绪很快平复。

一名队员入村前不久因训练导致膝盖内侧受伤,担心无法正常出赛。杨敏迅速给这名队员做了一系列详尽问诊和查体,“半月板应该没事。”杨敏这句话让队员和教练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大概率是内侧副韧带损伤,急性期先冰敷、制动,我会尽快拿出缓解期、康复期综合治疗、康复方案。”杨敏安抚队员,在后续的治疗、康复中运用成都体育学院郑氏手法、运动针灸、运动康复等促进下肢血循,促进韧带恢复,防止粘连等副反应过多产生。在一次热身自由滑中,这名队员跟他反馈:“感觉状态不错!”这让杨敏很欣慰。

团队名片

“四川中医”护航冬残奥会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由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等部门专家共同组成。从2018年开始,团队选派2名队医去前方为中国冬残奥高山滑雪队和中国冬残奥单板滑雪队提供医疗保障,2名学生志愿者为中国冬残奥高山滑雪队提供医疗保障,为队员进行伤病治疗、消除疲劳、健康科普、心理疏导等。

同时,团队后方配备近20名专家,通过远程会诊协助队医为冬残奥会运动员进行更为精准的伤病诊断和治疗,派出多学科专家,定期去冬残奥队员训练场巡诊。







冬残奥学生志愿者:

在零下 20℃雪场

做“健康守护者”

2022北京冬残奥会正在举行。此前,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大五学生冷雯雯、王玉珏作为学生志愿者,跟着冬残奥高山滑雪队在训练场分别服务3个月和半年之久。

冬残奥会开幕前夕,记者对话这两名学生志愿者,聊一聊冬残奥备战的那些故事。

志愿者冷雯雯正在为冬残奥运动员治疗。受访者供图

角色:每天5小时坚守在雪场终点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万龙滑雪场的终点,是王玉珏和冷雯雯都很熟悉的地方。过去几个月,他们每天都要在高山滑雪训练场的终点守着,一守就是5个小时——从上午8点到11点,下午1点到3点。一旦有运动员负伤,他们就要马上为运动员及时冰敷、加压包扎。

“离开训练场,从晚上6点30到9点,我们还要继续给运动员按摩、针灸。”王玉珏说。训练前后,他们还要为冬残奥运动员贴肌贴,治疗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雪场终点“健康守护者”的人数,要根据当天高山滑雪具体训练项目合理分配。“如果冬残奥运动员们做回转这类运动风险相对小的项目,就安排1名志愿者或队医在终点待命;如果他们当天要做滑降、超级大回转这类运动风险相对大的项目,至少2名志愿者或队医在终点待命。”王玉珏说。

这是冷雯雯第一次为残疾人运动员服务,也是第一次为冬季滑雪项目服务。此前,冷雯雯曾当过2018成都国际马拉松、2019年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和2018年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志愿者,负责运动员的伤病处理和反兴奋剂等工作。

在冷雯雯看来,做冬残奥会的志愿者,和此前三次赛事有明显不同。她举例:“运动员的伤病情况不同,滑雪训练场的温度在零下20℃,有一些运动员脚部会冻伤,而按照反兴奋剂相关规定,运动员用药需要很谨慎,冻伤膏不能随便用,我们就用热敷、用姜片和葱段熬水泡脚等中医疗法,帮运动员们缓解冻伤。”

日常生活中,王玉珏和冷雯雯会协助部分冬残奥运动员按电梯、开门等。“在帮助冬残奥运动员时,能感觉到他们特别坚强和独立,他们有时也会说‘我自己来,谢谢!’”王玉珏说。

收获:学会滑雪,希望有更多机会参与现场治疗

在当志愿者这几个月,王玉珏和冷雯雯都有不同的收获。

今年2月中旬的一天,一名冬残奥高山滑雪男运动员因腋窝下的毛囊炎,感到很困扰。“当时我担心他控制不好造成感染,影响他日常的拄拐,就运用针灸治疗控制炎症,最后取得不错的疗效。”王玉珏说。

去年12月的一天,一名有视力障碍的冬残奥高山滑雪队运动员在训练中摔倒,头部着地后出现轻微脑震荡,后续出现耳鸣、头晕,影响睡眠。冷雯雯运用郑氏伤科理论给运动员针灸后,运动员耳鸣有了明显缓解,晚上睡觉没那么困难了。

休息时间,冷雯雯就琢磨平时跟队时遇到的问题,查资料寻求解决方法。王玉珏偶尔会到雪场滑雪。“空闲时,运动员教我如何在雪场‘刹车’,教我雪场‘刹车’身体不要往后倾,否则速度会更快;我给教练治疗时,教练也会向我传授滑雪的技巧。”在王玉珏离队前,他的单板滑雪和双板滑雪已达入门水平。他说自己学滑雪,是希望了解滑雪运动,以后再有机会为这类赛事提供医疗保障时,就可以直接进雪场参与现场治疗。

当两人从崇礼万龙滑雪场离开时,队里的教练和队员们都不约而同为他们送上祝福:“今天因训练没有送你,很感谢你的陪伴,祝你一切顺利”“到家没?担心你丢了自己”“考研一定要努力,祝你成功”……







近20名专家组建“后方智囊团”

远程会诊+定期巡诊

助队医精准诊断伤病


“我为队员做保障,我身后还有一个团队给我做保障。”杨敏口中的团队,正是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何本祥教授,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叶锐彬教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院长胡毓诗教授等近20位“大咖”组成的医疗保障智囊团,囊括了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运动医学监督、运动营养、康复医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专家。

这个“智囊团”主要做什么?一方面,通过远程会诊,协助队医为参加冬残奥会的运动员进行更为精准的伤病诊断和治疗。“我们队医会把队员的病历、片子都发给医疗保障智囊团看,一起讨论能否有更好的治疗伤病或缓解疲劳的方法。”杨敏说。“一旦有突发情况,我们得随时保障远程会诊。”胡毓诗补充道,后方团队要负责总体设计实施、选派队医、综合协调等在内的综合保障。

如何遴选驻队医生?“选驻队医生很讲究,一是医疗技术过硬,二是要求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队医不仅仅是医生,还有一个身份是工作人员,要参与运动员的方方面面,包括现场急救、对外就医、康复治疗、营养保障、心理疏导等。”胡毓诗举例。

另一方面,医疗保障智囊团也要派出多学科专家,定期去冬残奥队员们的训练场巡诊。去年下半年一天,何本祥、叶锐彬和胡毓诗等教授一行率队巡诊。胡毓诗回忆,当时,参加冬残奥会的一名滑雪运动员因意外受伤,经过几次翻滚,急救时呈现上肢、下肢麻木,功能暂时丧失的状况,他们团队6名医生紧急开展急救处理,固定、搬运、现场判断,送医院检查,一系列处置一气呵成。当天处理完后,这名滑雪运动员的知觉就已经慢慢恢复,第二天一般功能就都正常了。

从2018年备战冬残奥至今,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已派出20多名老师学生服务。


#SPORTS


来源:四川日报 魏冯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推荐

多内容就在四川中医视频号




 来都来了,就“点赞”和“在看”一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