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是高原上最大的猛禽,也是孤独的食腐者

马鸣 科学大院 2019-04-03

今天文章的主角外号很多:“座山雕”、“专吃腐尸的清道夫”……它就是——秃鹫。


秃鹫是一种繁殖于海拔2000-3000米高海拔区域的大型食腐猛禽,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体长可达1.20米,展开翅膀有2.6米长,通体黑色,威武雄壮。秃鹫主要生活在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在新疆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天山、塔尔巴哈台山、阿尔泰山都有分布。


秃鹫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这种神秘的猛禽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它们为什么吃腐肉却不生病?又是怎么养育幼鸟的?为什么它们会濒临灭绝?下面,就请跟着我们去高原看一看。


观察秃鹫,是一个危险的任务


国内关于秃鹫繁殖生态研究文献甚少,几乎是空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观察秃鹫繁殖会遇到很多困难


秃鹫的营巢区在人烟稀少的山区,这些地方普遍道路不通,车辆难以进入。在天山区域内,秃鹫只营巢于突出孤立的崖壁上,难于攀爬。该区域同样是高山兀鹫、金雕、雕鸮等猛禽的繁殖区,在发现繁殖巢后,仅通过望远镜很难确定是否为秃鹫的繁殖巢,需要进入巢中确认,非常危险。而在调查期间,部分繁殖巢不具备进入巢中检验的条件,或者客观条件无法满足后期跟进研究的要求。根据文献记载,秃鹫繁殖会沿用旧巢,但是我们的观察中发现,同一个旧巢很少会连续使用。


寻找秃鹫窝(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利用微型无人机寻找秃鹫窝(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攀岩 猛禽研究(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2017至2018年,我们几乎把所有的方法和先进“武器”都用上了,包括无人机、卫星跟踪、红外相机拍摄一应俱全,去观察秃鹫野外繁殖生态、育雏行为与活动规律。


天葬:“食人”的鹫类


要不是在天山深处发现了巴伦台的天葬台,我们不能相信新疆也有天葬遗迹,而且与青藏高原的天葬很不一样。其实,天葬起源于中亚,而不是西藏,西藏的天葬与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有关。据考古发现,更早的天葬源自土耳其,有上万年的历史。


青藏高原的天葬台(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天葬也被称之为“鸟葬”或“野葬”,就是将逝者的尸体放在野外,供鹫类啄食,最后与鸟类一起升天而去,不留一丝痕迹。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天葬”只是藏族同胞的一种神秘的习俗,其实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延续着这种古老的风俗,这种习俗不仅出现在西藏和青海,在新疆、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记录。


我们在新疆和静县调查天山兀鹫和秃鹫时,首次发现了一个当地蒙古族的“天葬台”,与我们在青藏高原看到的天葬仪式不太一样。因为这里的牧民还延续着游牧习俗,天葬台也不固定。


作者马鸣考察天葬台(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在天山深处,交通很不方便,有人突然去世,很难被及时运送下山,而天寒地冻或山崖坚硬,无法土葬,火葬也难,只能弃之于荒野,被鸟类或兽类吃掉(当然昆虫和微生物等也会参与其中)。天葬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和燃料,减少环境污染,切断疾病传播(如包括野生动物传染病,如炭疽、鼠疫、禽流感、口蹄疫、Sars、疯牛病......),解决鹫类食物紧缺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我们现场观察,上百只鹫类吃掉一具尸体只需要半小时。吃掉一头牦牛,不到半天功夫。


鹫类与天葬(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天葬中鹫类争夺食物(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据我们的向导当地牧人阿尔斯朗说,当年蒙古军远征,总有鹫类伴随其后,为什么大家都找不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也许他死后是天葬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秃鹫能吃腐尸,多亏了这个“铁胃”


秃鹫有铁打的胃和强大的免疫系统,毫不夸张地说,秃鹫有着一个刀枪不入“铁胃”。秃鹫通过清除腐烂尸体从而防止疾病传播,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食腐的鹫类是地球清洁工(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由于秃鹫的摄食习性,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因此,它们被认为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并演化出了防止受到它们食物中存在的诸多微生物感染的机制。尽管人们一直对这种食腐动物的免疫系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人们对秃鹫免疫过程中涉及的遗传变异知之甚少。

 

科学家研究了秃鹫的基因组,发现秃鹫具有抵抗因进食腐肉而感染的某些基因特征,从而令它们能够消化动物恶臭腐烂的尸体,而同时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免受食物中细菌、病毒等的伤害。


具体而言,科学家发现了秃鹫基因中存在与胃酸分泌调节相关的某些变异,这与秃鹫消化腐肉的能力相一致。其他遗传变异还包括与机体免疫、抵御细菌及病毒感染相关的基因中的一些变异。这些变异还包括一些功能特化的清除基因,这些基因在帮助秃鹫对抗它们食物中存在的病原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对胃液分泌起补充作用。


了解这种极端生命形式的基因构成对于改善人类健康意义重大。科学家识别出的免疫系统基因,可能成为人类抗感染力研究的有用借鉴。

 

180天,座山雕成长记

    

一只小秃鹫从破壳而出,到振翅离巢,大概需要经过180天。


2018年年初,我们一行人在天山深处科考时,在一处悬崖峭壁上发现了4个秃鹫窝,于是,我们架起4台红外相机长期监测整个过程,记录生活在此的秃鹫父母及其育儿的成长故事,看看“肉鸡”是如何成长成“猛禽”的。


2月初到3月,秃鹫陆续进入繁殖期,开始产卵,孵化。


观测秃鹫窝与卵(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秃鹫的家很简陋:在高高的峭壁上,秃鹫妈妈卧在一些用树枝搭建的窝上孵卵。这枚卵比鹅卵略大,像个拳头一样,乳白色。秃鹫爸爸常常盘旋在上空巡视,会偶然替换一下秃鹫妈妈孵卵。


秃鹫卵(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红外相机记录秃鹫孵化过程需近2个月,在猛禽中是孵化时间最长的。它们生活在食物链最顶端,繁殖期较长,通常一窝只产一枚卵。


依依不舍的母亲(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4月下旬,秃鹫雏鸟破壳而出,活脱脱一个体型娇小的毛蛋蛋,重量只有100多克,全身布满灰色的绒毛。秃鹫妈妈几乎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羽翼之下,避免雏鸟风吹日晒雨淋。

 

小秃鹫如同一只“肉鸡”(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5月下旬,已经一个月大的小秃鹫如同家鸡大小,体重1500克左右。它身上的绒毛被渐渐长出来的黑色羽毛覆盖。雏鸟食量也越来越大,一天需400克到500克的食物,秃鹫爸爸妈妈会轮流觅食,用叼回来的腐肉喂养它。胃口越来越大的雏鸟着急时会猛啄父母的胃部讨要食物。

  

秃鹫吐食育雏是鹫类育雏的独特方式。老鸟的呕吐十分艰难,而这个时候的小秃鹫已经可以看出猛禽的威猛样子,一点也不客气。

    

6月,已长成幼鸟的小秃鹫发育更快,翅膀长出飞羽,尾羽长全。幼年秃鹫多数时间在巢穴附近走来走去,拍打翅膀,练习跳跃,为飞翔做准备。   

    

7月底至8月初,经过120天至150天的成长,羽翼渐渐丰满的小秃鹫已不需要妈妈的全天呵护,开始独自练习飞翔。最初,小秃鹫胆子比较小,刚飞几米就会停下或摔落。慢慢的,它越飞越远。夜晚,还不能独立觅食的小家伙会返回巢穴乞食,这个期间小家伙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方圆30千米,被称之为“巢外育雏期”,一直要延续到10月底或者11月初。


秃鹫成年需要3年到5年时间。随着父母给幼鸟喂的食物减少,它们不得不跟着父母外出寻找食物,逐渐独自生活。进入繁殖期才可能远走高飞,真正离去。


难辞其鹫(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其实,凶猛的它也需要保护

 

秃鹫是国家级濒危物种,其数量稀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繁殖成功率较低。

根据现有的繁殖数据分析,秃鹫繁殖成功率极低,而且极易受到影响而弃巢。较低的繁殖成功率(24%)使得后续的繁殖周期、食性、雏鸟行为等研究进行的十分困难。


2016年,我们观察到2个繁殖巢在孵化末期时繁殖失败,失败原因包括受到放牧活动、有人好奇进巢等人为干扰。2018年我们发现的2个繁殖巢,其中一个繁殖成功,另一个在孵化后期繁殖失败,原因未知。


秃鹫(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2)秃鹫食物短缺

食物短缺是秃鹫繁殖面临的最大问题。到了育雏后期,亲鸟的护幼强度已经下降到极低的程度,应该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但是随着育雏期的进行,每天亲鸟第一次外出觅食用时逐渐增长,回巢喂食的时间逐渐推迟,这表示秃鹫亲鸟觅食的难度越来越大。

 

秃鹫与兀鹫在一起食腐尸(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卫星跟踪显示,在阿尔泰山出生的小秃鹫,冬季要飞到千里以外的朝鲜半岛寻找食物。它们途中历经艰辛,可能会遭遇电击、中毒、碰撞、饥饿,甚至被捕捉或猎杀,这使原本就数量稀少的秃鹫生存处境更加艰难。


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注意啦!微信又更新啦!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为了不错过大院每天的精彩文章,请按下列操作“星标”我们吧:

进入“科学大院”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 我为“科”狂| 科学大院征文启事  

2. 嫦娥四号着陆月球,十大看点告诉你到底有多牛!

3.中国科学家预测法国“黄马甲运动” 靠的是什么技术?

4. 世界冻土区铁路最高时速出现在青藏高原 他功不可没

5. 幼儿园画手告诉你:为什么月球总是只有一面对着地球?

6.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有多反常?或将带来下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7. 吃不仅能决定体型,还能决定脸型

8. 月球土豆是什么味道?嫦娥四号去月球种菜了!

9. 我们为什么会变老?丨 今日有书

10. 微波炉到底是怎么加热食物的?| “追光逐梦”专栏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觉得好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