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

朱永新 郝晓东 郝晓东
2024-09-08

编辑|裘兰


本文已经刊发于《人民教育》2021年第1期


摘  要: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准确把握高质量教育的内涵对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信息化是高质量教育的条件,公平和个性化是主要特征,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是关键,学生身心健康是底线。我们应在准确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质量   信息化 公平教书育人 健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对我们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形势,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一、信息化:

为高质量教育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世界的深度变革,给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为我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建议》明确提出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意图,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信息时代的各种先进技术和工具,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使用新技术的人。信息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本质是信息的高度共享。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要求教育加快三大转变:一是从封闭转向开放,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进度;二是从专有转向共享,学习者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三是从单向转向交互,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快捷地交流、沟通和反馈。

一站式、智能化、个性化等开放灵活和功能强大的技术,促进了教育观念、学习模式、教育评价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其观念开始从权威转向民主,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以任何形式开展学习,强化了学习的生活化和终身化。数字化资历证书、电子档案袋、数字成绩单、学分银行的出现,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变革。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迅速发展,世界开始从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变。教育信息化也从1.0时代进入到2.0的新时代,即以人机交互、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教育。AI技术、虚拟实验室、教育机器人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应用前景广阔。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2月到5月,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20多亿人次浏览,全国1775万大学生参与在线课程,共计23亿人次。这场堪称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验,不仅有效应对了疫情冲击、保障了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探索创新了教学模式,客观上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提升了全国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可以说,信息化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公平和个性化:

高质量教育的主要特征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于教育理想的追寻。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诉求,也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是差异化公平,即教育的个性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要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建议》以“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部署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如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根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不断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向中西部和基础教育倾斜的力度。目前,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4%、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4%,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02.6%、89.5%和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特殊教育不断加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7年。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作出了有力支撑。

但是,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区域教育、城乡教育的差别还客观存在。当下,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不同群体之间,都存在教育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均衡加速了中西部教育人才的“孔雀东南飞”,产生了“学区房”“超级学校”现象,加剧了“择校热”,加重了广大父母的焦虑心态和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脱贫攻坚的圆满完成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树立“一体化”理念,努力办好城乡每一所学校,教好城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让农民工的子女能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要进一步加大“一体化”投入,尤其加大对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乃至消除城乡经费投入的差别。

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之中,教育公平自然应该是有质量、高质量的公平。没有质量的公平,或者低质量的教育公平,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多年来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建设经验表明,阅读公平是推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最有效、最基础、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径。阅读不仅是增长学识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应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大力推进书香校园与书香家庭工程,发挥公益和慈善组织力量,让弱势人群的孩子扩大阅读、喜欢阅读、学会阅读。

差异化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在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的基础之上,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每个学生接受最符合他个人的个性化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认为,个性化教育是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培训方法、辅导方案并加以执行。”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工业化时代整齐划一性教育而提出。整齐划一是工业化时代教育的主要特征:统一化的学校,统一化的教师,统一化的课程,统一化的教学,统一化的标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学生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很少有选择权利;以班级授课的形式,把各不相同的学生塑造成“千人一面”。这种教育为工业化社会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了贡献,但今天已经是信息化社会,人才需要呈现多方面、多类型、多规格,整齐划一性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要从整齐划一向个性化转型,培养更多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实施个性化教育,需从四个方面着力。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学校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开发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改变过去片面重视“补短”,注重“扬长”。二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支配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把控学习时间,自主理解课程知识,实现个体发展的自我建构和自主发展。三是建构学习中心,汇集优秀课程资源,学生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各个学习中心自由选择,主动学习。四是增加评价的多元性,发展个性化评价,不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注重过程性评价,避免只注重结果性评价,重视每个人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成长。


三、教书育人能力:

高质量教育的关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急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专门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强化教学基本功、转变培训方式、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对教师在职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建议》明确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就是强调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在职教育。在职教育的方式除了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和与其他同事的互动中学习,主要是学历提升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学历提升的层次分别有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分为学校、县、市、省和国家分别组织的培训。

近十年来,“国培”通过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送教下乡三种形式,在提升全国、特别是中西部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暴露了诸多不足需要研究改进。短期集中培训存在不足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法陈旧传统。远程培训(网络研修)存在不足是,培训监管不力,学员在线学习自主性差的话,网络研修容易流于形式。送教下乡存在的不足是,送教时间短,培训指导容易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此外,还存在培训“专业户”和“关系户”现象,需要培训的人却得不到培训。

如何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在职教师的有效学习?我们认为要把握几点关键:唤醒、点燃教师的生命和激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短期学习为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要“输血”,更要加强“造血”功能,提高教师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变听报告、看学校式的“浅学习”为深度学习;减少“碎片化学习”,注重构建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注重在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培训,提升实践反思能力。

针对教师成长,新教育实验创新思路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专业阅读,强调用知性阅读的方法阅读根本书籍。知性阅读强调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和选择,旨在通过与书籍的反复对话,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根本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专业写作,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强调与实践相关联;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主张师生共写随笔;注重案例研究。专业交往,主要指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


四、身心健康:

高质量教育的底线要求


健康是人生的财富。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项调查数据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容乐观。《建议》专门提出“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我们高度认识到现实状况的迫切性;认识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仅要关注分数,更要关注人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灵魂。

受当下盛行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影响,教育存在以知识为本,以应试为主的倾向。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普遍重视可量化的分数和可应用的知识,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中小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大,学习强度高、学习时间长,这是当下学生身体素质弱,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幸福感不高的根源。

提高体育在中考中的分值,对于提升体育重要地位、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但要避免只重视考试项目,忽视如传统体育、大众体育项目等非考试体育项目。避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体育课全部上成备考课。避免只为考试而训练,忽视培养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要探索体育项目的选考制度,加大体育项目与学生兴趣爱好的匹配度。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温馨校园,缔造润泽教室,让校园成为每个孩子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密切师生关系,融洽同伴关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无差别的关爱和无条件的尊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学生课业负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开设多样化课程,丰富社团活动,让每个孩子发掘潜力、发挥特长,进而内生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愿望。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要重视师生的幸福完整。教育的过程和目的都应指向人的幸福完整,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他自己。当下,不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学生普遍承受沉重的应试压力,全社会也弥漫着教育的焦虑情绪。今天,我们重申幸福观,重申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不仅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更有现实迫切的需求。

新教育实验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认为教育应关注师生的当下和未来的幸福。教育不仅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教育培养的目标来看,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即身心灵的完整;从教育的主体来看,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完整,但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只有这样,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我们才可以骄傲地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20.11.10(13)

[2]徐烨 罗仁光 朱琳.贵州省农村中学体育中考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黔西南州为例[J]. 体育科技,2012(33)

[3]张力. “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教育革新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7):7-7.

[4]朱迎春 周志刚.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25—27

[5]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75—78

[6]朱永新.“十四五”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N].人民政协报,2020.10.28(10)

[7]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8]杨妮.美国高中个性化教育策略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 2013, (1)  

[9][美]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著.杨彩霞译.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P203

[10]朱伶俐 陈鹏.“国培计划”培训模式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20(6)

作者介绍

1.朱永新  系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

2.郝晓东  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郝晓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