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euron】痒并快乐着!徐天乐研究组揭示抓痒引起愉悦感的中枢神经环路机制

大仲马 和元生物 2022-04-17


图片来源:Mental Floss

“快读醒人意,垢痒逢爬梳。”

——南宋·陆游《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

痒觉是一种区别于触觉、温觉、痛觉的躯体感觉,可在多种生物中引起保守性抓挠行为。痒觉分为化学痒与机械痒,化学痒即化学物质产生的痒觉,如蚊虫叮咬、花粉过敏引起的瘙痒等;机械痒为轻触带来的痒觉,如用毛刷轻拭皮肤带来的痒觉。本文中的痒觉,单指化学痒。

图片来源:Mother Nature Network

抓挠瘙痒可带来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开篇中爱国诗人陆游的这句诗词,正是以抓挠瘙痒产生的舒爽感形容快速阅读带来的愉悦感。然而,对于慢性痒患者而言,长时间抓挠会导致皮肤破损,痛苦万分。为解决慢性痒相关疑难杂症,我们需了解介导与调控痒觉的神经环路,晓其机理,方能开发出针对性治疗策略。

图片来源:A Mindful Life

那么,痒觉是如何从外周传递到中枢神经环路呢?组胺等化学物质可作用于位于表皮中的相关受体,经由背根神经节中表达Nppb的痒觉感受器将痒觉信号传递到脊髓中[1],上述痒觉感受器可在脊髓中释放Nppb以激活表达GRP的兴奋性中间神经元[1],然后此类神经元释放的GRP作用于脊髓背角I层中表达其受体的GRPR兴奋性中间神经元[2, 3],再经由投射性神经元将痒觉信号传递到脑干臂旁核[4],进一步传递到更高级脑区。

图片来源:Science[1]

高级认知功能方面,痒觉可引起厌恶感,抓挠瘙痒则会带来比拟畅读的愉悦感。然而,对于大脑中调控此两种相反情绪的脑区及其相关神经环路机制,我们知之甚少。近期研究显示,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中多巴胺能(DA)神经元是介导奖赏性行为的核心神经元,而VTA中γ-氨基丁酸能(GABA)神经元调控厌恶性行为[5, 6],那么VTA是否与痒觉带来的情绪相关呢?

VTA介导的奖赏环路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2019年04月15日,《Neuron》杂志在线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徐天乐研究组的最新重要工作[7],他们发现VTA中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编码痒觉带来的厌恶感,多巴胺能神经元介导抓痒引起的愉悦感。该研究阐释了介导痒觉-抓挠循环相关情绪的中枢神经环路机制,极大提高人们对痒觉领域的认知。

徐天乐教授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结果

1

急性痒模型中VTA GABA与DA神经元被差异性激活

过去的研究表明,VTA脑区中存在GABA神经元与DA神经元[8]。为研究这两类神经元是否参与抓挠行为,作者使用光纤钙信号记录方法,以组胺或氯喹作为急性致痒剂,在急性痒模型中记录两种神经元的激活水平。其中组胺通过组胺通路引起痒觉,氯喹通过非组胺通路引起痒觉[9],均为常用致痒剂。

他们在Vgat-Cre或Dat-Cre小鼠的VTA中注射AAV-DIO-GCaMP6m以记录GABA或DA神经元钙信号,并在VTA上方植入光纤(图1A-C),发现组胺或氯喹引起的急性痒均可激活VTA脑区GABA与DA神经元。有趣的是,GABA神经元在抓挠起始时即被激活,而DA神经元在抓挠开始后5秒左右才被激活(图1D-K),表明这两类神经元可能会介导不同功能。

图1 急性痒以时间差异性激活VTA GABA与DA神经元

2

痒觉激活VTA DA神经元依赖于抓挠行为

在上文中我们曾介绍过,VTA DA神经元参与奖赏性行为,GABA神经元参与厌恶性行为。由此,作者推测痒觉-抓挠循环引起的相反情绪分别由上述两类神经元编码。

为证实上述推测,作者让小鼠戴上一种自制的脖套(collar)以阻断小鼠的抓挠行为,并记录VTA DA或GABA神经元钙信号(图2A-C)。发现阻断小鼠抓挠行为后,组胺或氯喹引起的急性痒仍可激活VTA GABA神经元,但不再激活VTA DA神经元(图2D-K),表明VTA DA神经元的激活依赖于抓痒行为,暗示VTA DA神经元可能编码抓痒行为带来的愉悦感。

图2 痒觉激活VTA DA神经元依赖于抓挠行为 

3

急性痒模型中VTA GABA神经元正向调控抓挠行为

为进一步证实上述推测,作者通过光遗传操控方法探究VTA GABA神经元对急性痒引起抓挠行为的调控。他们在Vgat-Cre小鼠的VTA中双侧注射AAV-DIO-eNpHR并双侧植入光纤(图3A-B),发现光抑制VTA GABA神经元后,组胺或氯喹引起的抓挠行为显著减少(图3C-G)。

接着,他们在Vgat-Cre小鼠的VTA中双侧注射AAV-DIO-ChR2并双侧植入光纤(图3H-I),发现光激活VTA GABA神经元后,组胺或氯喹引起的抓挠行为显著增加(图3C-G),但并不引起自发性抓挠行为(图3M)。

以上结果表明,VTA GABA神经元正向调控小鼠在急性痒模型中的抓挠行为。

图3 急性痒模型中VTA GABA神经元促进抓挠行为

4

急性痒模型中VTA DA神经元促进抓挠行为

上文结果暗示(图2),VTA DA神经元可能编码抓痒行为带来的愉悦感,因为阻断抓挠可阻断VTA DA神经元的激活。若此假设为真,激活VTA DA神经元可以促进进一步的抓挠行为;而抓挠时抑制VTA DA神经元,则会阻断抓挠行为,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愉悦感。

为验证此,作者在Dat-Cre小鼠的VTA中双侧注射AAV-DIO-eNpHR并双侧植入光纤(图4A-B),发现光抑制VTA DA神经元后,组胺或氯喹引起的抓挠行为显著减少(图4C-G)。

如法炮制,他们在Dat-Cre小鼠的VTA中双侧注射AAV-DIO-ChR2并双侧植入光纤(图4H-I),发现光激活VTA DA神经元后,组胺或氯喹引起的抓挠行为显著增加(图4C-G),激活VTA DA同样不引起自发性抓挠行为(图4M)。

以上结果表明,VTA DA神经元也正向调控小鼠在急性痒模型中的抓挠行为。

图4 急性痒模型中VTA DA神经元促进抓挠行为

5

VTA GABA与DA神经元差异性调控急性痒引起的抓挠行为

从上两部分结果中,我们得知VTA GABA促进抓挠行为,VTA DA神经元也促进抓挠行为。于是顺理成章,我们轻松得出推论,这两类神经元在急性痒模型中调控相同功能。然而,在这复杂纷扰的世界里,事情的真相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接下来,年轻、单纯的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探究VTA中两类神经元的功能差异。

作者认为,虽然VTA GABA与DA神经元均可正向调控抓挠行为,然而VTA DA神经元的激活具有时间延迟而且依赖于抓挠行为,由此两类神经元很可能差异性调控急性痒引起的抓挠行为。他们得出以下推论:倘若VTA DA神经元编码抓挠带来的愉悦感并促进进一步抓挠行为,光遗传操控效应会产生于抓挠行为起始之后,具有累积性;另一方面,VTA GABA神经元的光遗传操控效应会与之前的抓挠不相关,具有瞬时性。

为证实上述推论,作者光遗传操控VTA DA或GABA神经元并分析抓挠间隔与记录时间间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发现在组胺与氯喹模型中,光抑制VTA DA神经元引起抓挠间隔的累积式增加,而光抑制VTA GABA神经元后,抓挠间隔与再次抓挠延迟时间毫不相关(图5A-D);另一方面,虽然光激活VTA DA或GABA神经元均减少抓挠间隔,但是光激活VTA DA后,抓挠间隔的与再次抓挠延迟时间的相关性更低(图5E-H)。此外,光激活VTA GABA神经元在给光时域早期增加了抓挠的可能性,而光激活VTA DA神经元或光抑制VTA GABA神经元无影响(图5I-L)。

图5 VTA GABA与DA神经元差异性调控急性痒引起的抓挠行为

6

 VTA GABA和DA神经元分别参与痒觉带来的厌恶感和抓痒带来的愉悦感

为直接探究VTA GABA、DA神经元在痒觉-抓挠循环引起的正、负面情绪中的功能,作者在Vgat-Cre或Dat-Cre小鼠的VTA中注射AAV-DIO-eNpHR,发现光抑制VTA GABA神经元后,小鼠对氯喹引起的厌恶性行为[10]显著降低;而光抑制VTA DA神经元后,小鼠对抓痒引起的偏好性显著降低(图6)。表明VTA GABA和DA神经元编码痒觉-抓挠循环中的不同情绪成分,验证了上文中提出的假设。

图6 VTA GABA和DA神经元分别参与痒觉带来的厌恶感和抓痒带来的愉悦感

7

慢性痒模型中VTA GABA与DA神经元参与并调控抓挠行为

最后,为研究VTA GABA、DA神经元是否同样参与并调控慢性痒引起的抓挠行为,作者通过二苯基环丙烯酮(DCP)诱导慢性痒模型并记录VTA GABA与DA神经元的钙信号,发现与急性痒相似,VTA GABA神经元被抓挠行为瞬时激活,而VTA DA神经元在5秒左右的延迟后被激活(图7A-F)。此外,光激活VTA GABA神经元显著增加慢性痒引起的抓挠行为,光抑制VTA GABA、DA神经元均显著减少慢性痒引起的抓挠行为(图7G-J)。表明VTA GABA与DA神经元在慢性痒模型中编码相似功能。

图7 DCP诱导的慢性痒模型中VTA GABA与DA神经元参与并调控抓挠行为

结论

痒觉是一种躯体感觉,可在多种生物中引起保守性抓挠行为。痒觉会带来负面情绪,抓痒可引起愉悦感,然而对于编码上述两种相反情绪的神经环路机制,我们尚未可知。本篇文章结合光纤钙信号记录、光遗传、电生理、行为学等多种方法发现VTA脑区中GABA神经元编码痒觉带来的负面情绪,DA神经元编码抓痒引起的愉悦感,这两类神经元均正向调控痒觉引起的抓挠行为。这项研究揭示了介导痒觉-抓挠循环相关情绪的中枢神经环路机制(图8),为临床治疗慢性痒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8 介导痒觉-抓挠循环相关情绪的神经环路示意图

和元上海一直关注神经、代谢、肿瘤科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为神经生理、病理研究提供最新工具和研究方案,助力临床转化和基因治疗!

本内容版权归和元上海所有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留言区申请转载 

未经授权不得以转载或其他任何形式使用

参考文献

1.Mishra, S.K. and M.A. Hoon, The cells and circuitry for itch responses in mice. Science, 2013. 340(6135): p. 968-71.

2.Sun, Y.G. and Z.F. Chen, A 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 mediates the itch sensation in the spinal cord. Nature, 2007. 448(7154): p. 700-3.

3.Sun, Y.G., et al., Cellular basis of itch sensation. Science, 2009. 325(5947): p. 1531-4.

4.Mu, D., et al., A central neural circuit for itch sensation. Science, 2017. 357(6352): p. 695-699.

5.Watabe-Uchida, M., N. Eshel, and N. Uchida, Neural Circuitry of Reward Prediction Error. Annu Rev Neurosci, 2017. 40: p. 373-394.

6.de Jong, J.W., et al., A Neural Circuit Mechanism for Encoding Aversive Stimuli in the 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 Neuron, 2019. 101(1): p. 133-151 e7.

7.Su, X.-Y., et al., Central Processing of Itch in the Midbrain Reward Center. Neuron, 2019.

8.Morales, M. and E.B. Margolis, Ventral tegmental area: cellular heterogeneity, connectivity and behaviour. Nat Rev Neurosci, 2017. 18(2): p. 73-85.

9.Sowunmi, A., O. Walker, and L.A. Salako, Pruritus and antimalarial drugs in Africans. Lancet, 1989. 2(8656): p. 213.

10.Mu, D. and Y.G. Sun, Itch induces 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 in mice. Neurosci Lett, 2017. 658: p. 91-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