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课程评论》2021年3月刊 | 张延银: 基于儿童视角的学校开学礼创意与策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课程评论 Author 张延银


按:《新课程评论》杂志社在2021年3月刊围绕“学校仪式教育”展开探析,该专题收入了学校张延银校长撰写的《基于儿童视角的学校开学礼创意策划》一文。“不同仪式形式,激荡着不同的情感,让开学变得充满期待,让一所所学下成为充满生命气息的场所。”在《新课程评论》杂志社的编前语中,我们读到了对我们学校在“学校仪式教育”上的思考和探寻的肯定和鼓励,本期公号特别转发分享张延银校长的文章,让我们继续认识仪式,优化仪式,去提升学校仪式的教育实践。


↑“久违了九月——我们的开学礼”视频混剪,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出品。


在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的门厅两侧,有两株三角梅。2020年5月,三角梅盛开当季,明媚如火,妖娆灿烂。花儿与疫情后复课的新学期深情相拥,带给我们一个热烈而盛大的夏天。


在那样的特殊时刻,我想:“我们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花,更理解花。”三角梅似乎也懂我们的心愿、懂孩子们的心思,用一树的盛开,召唤我们重新出发,从柔弱走向坚强、从幽暗走向光明、从困顿走向明朗。


“珍重花,就是珍重生命,珍重活着的每时每刻。”





借由这两树三角梅的盛开为题,我们在学校微信公号上推出了一期“特稿”。开篇引用诗人安贫的诗句——“这取决于你是否睁开眼睛,放弃瑟瑟发抖。举起花朵就可以战胜一切,在各种蒙昧中见到太阳”以表达对疫情后学校教育的思考。


我们坚信:学校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她必须是一个以涵育生命为目标的校园,不能只有冷冰冰的建筑物;学校必须要有能力引导和帮助孩子们获得对生命更深的体验与理解。



· 01 ·

学校要更多地看见、理解儿童

为了儿童而行事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从一花一草一木开始,让校园的每个空间、每个时刻,都有可能成为师生心灵的容器,焕发教育的光芒。这两棵三角梅,就是一种提醒,提醒着学校去看见本应好好呵护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因为,“只有永恒的孩子,才能把神奇的世界归还给我们”,让他们去抵达,去成为吧!因为,无处不在发生的教育需要所有人更多地去致力于“柔软的心肠”,从“眼角到心底”……那样,教育的可能和希望才在,学校的盎然生机才在,未来学校的模样才在。


而对于生命,我们更强调“自觉”的可能。在学校门庭,我们布置了叶澜教授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两句话,以期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确定这个地方是学校,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是“教”和“育”的所在。我们聚焦“人的价值,在于其独立性”,我们坚信,学校所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就是帮他实现自己的独立性。


最近,读到特级教师陈罡校长的一篇文章,他写道:“教育,从来都是基于人、为了人的成长的。……儿童及其不断生长,才是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此,我极为认同。


如何基于人?陈校长说:“这不仅仅是指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上位的儿童中心的思想、观念、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现实的办学实践中,眼睛里看得到每一个儿童,心里真正装着每一个儿童的未来,从而基于这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去进行空间创设、课程构建、教学设计等,让学校去适应具备不同个性、不同特征的儿童个体,而不是让标准而统一的学校模式,去限制儿童的充分而全面的生长。”这个认识的理清与价值的确定对学校办学行为至关重要。


学校是为了儿童而存在,应该要更多地去看见和理解儿童世界,为了儿童而行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勇气和力量去真正追问“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儿童是什么?”


我给自己找到的答案是:学校有时真的就像“看不见的森林”,复杂而神秘,需小心翼翼择道而行,需在喧嚣中保持安静。这挑战着教育人“看见”的能力。但“森林”里焕发的那种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生机,那种无拘无束的活力,确是永远的吸引与召唤,总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最近,我们在学校打造了一个新的教育空间,名字就叫:看不见的森林。这一命名受美国生物学家戴维·哈斯凯尔写的一本森林观测笔记《看不见的森林》所启发。


有了这样一个空间,“教育的儿童视角”便成为一种提醒,而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空间表达“看见是一种能力”和“教育看见未来”的信念,传递出“办一所看得见孩子的学校”的勇气和决心,表达我们对学校教育的期待——“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这是森林的开始”。


关于“看见”,其实需要我们不断接受挑战,有辨析本质的能力,需要“睁开眼睛”,也需要“闭上眼睛”。




我们学校还有一处空间,以《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居住的“B612星球”命名。我们将埃克苏佩里的“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这句话布置在这个空间里。


办学者应该是谦卑的,拒绝肆意妄言,在谦卑里完成自己,对自然、真理、生命、时间和人性充满敬畏。这样的学校,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教育才能无处不在发生。



· 02· 

“如果,我也有一个宝葫芦……”

开学礼的策划与生成






“久违的九月”开学季来临,我们思考并期许:一个学期要在恰当中开始,新学期需要辽阔感,一切都可以更美一些!


我们以“如果,我也有一个宝葫芦……”为开学礼主题,一共构建出五个篇章:


  • 篇章一:有粒种子埋在云下面。

  • 篇章二:在文学和电影里找到行动的力量。

  • 篇章三:如果我也拥有一个宝葫芦……

  • 篇章四:久违了,九月——开学礼。

  • 篇章五:尾声。


这是“在一次偶然的落地里”萌芽,在启示中不断生成的开学礼。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想到在学校里种葫芦的?”“不是想到,而是遇到,我们要找回办学的想象力,想到是有限的,没有惊喜的学校,是我们冷落了太多,我们对土地要有永远的敬畏。”这是我的回答,也是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故事要从学校的“一亩田”小农场说起。“一亩田”其实只是校园后花园的三分地而已,却是孩子们票选“你最喜爱的校园景观”的第二名。“真正的爱是留有余地的,没有余地的教育,就少了勃勃生机。”我这么理解这块校园角落地,那里是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开心小农场”,是一块“种桃种梨种春风”“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野地。




六月,三粒葫芦瓜种子偶然落地“一亩田”,成为三粒“心的种子”,在一次次生长影像的传递分享中,假期的校园从来没有像这个暑期一样让孩子们牵挂,孩子和假日校园因此建立起一次真实美好的连接。


在班级群和老师的微信朋友圈里,我们不断听到这样的声音,在这些声音里,我们看见了开学礼的精神密码。


孩子们说,“早点开学吧,我好想好想去看看一亩田的‘葫芦娃’,我想和它们说说悄悄话……”
老师们说,“好大一片的葫芦瓜啊!要是孩子们回来了,这一片小天地,就可以笼罩一整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是会看上很久,很久的。”
校长说,“葫芦瓜,具体而神奇,它的落地生长,为这个久违的九月,蓄积爱的情绪,我们也要借此去看见孩子,看见生命,看见成长。”


临近开学,孩子们的牵挂愈发热烈,葫芦瓜也挂满一整架,热闹极了。“好多好多的葫芦娃啊!”每个来到“一亩田”的人们都被它惊喜着,一个一个的葫芦就像一个一个“云朵和泥巴”的孩子,他们就是绿苑的“宝葫芦”啊!慢慢地,“宝葫芦”悄然成为学校师生、家长的语言密码。


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创作的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共读《宝葫芦的秘密》的活动也随之推出,精心设计的主题电影海报来了,“宝葫芦的秘密”正在解开中。


时间跨入九月,“宝葫芦”的故事正式被打开。“如果,我也有一个宝葫芦……”开学仪式悄然而生。


“生命一旦被看见,那些在孩子体内隐藏的热情、灵感、勇气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唤醒,从而提供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向上生长的动力,收获超越与成长。”


基于儿童视角,我们以“看见孩子”作为整个开学礼的出发点。我们也庆幸自己“学会了看”,看见了葫芦的具体而神秘,也看见了孩子的单纯和清澈。


一个个任性的孩子,向着更大的世界开始了探索……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文学和电影里找到行动的力量,我们看见孩子们与宝葫芦相爱,互为翅膀。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连接,朴素而真切,照亮新学期。




“如果你也拥有一个宝葫芦,你想要什么?”新学期的第一个班队活动主题也紧接着呼之欲出,我们为每一个孩子精心设计了一张“宝葫芦贴纸”,让孩子们在贴纸上去回答“如果,我也有一个宝葫芦……”。


从可爱的“一亩田”葫芦瓜到藏在童话里的“宝葫芦”,孩子们的想象力打开了,一个个凝视深思,认真完成这一个特别的功课,郑重提笔写下自己的愿望,用文字去表达新学期的梦想,拥抱住属于自己的“宝葫芦的秘密”——


“如果,我也有一个宝葫芦,我想用他的神奇魔力让学校变成一个超级游乐场。”
“如果,我也有一个宝葫芦,我想让他成为我最好的朋友,每天和他说些校园发生的事情,开心的事,伤心的事,不管到哪里,我都带着他。”
……


开学礼的大海报早早设计发布,主题就是:“如果,我也拥有一个宝葫芦。”海报提前布置在典礼现场,开学礼的气氛也因此渐渐弥漫开去。一个“秘密”就是一个天真的温暖,在书写和分享中被传递,被看见,成为微笑,成为力量。




在开学典礼上,我们邀请学校新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一亩田”小农场的主题曲《梦田》,我被邀请在开学典礼上访谈部分同学在“宝葫芦贴纸”写下的“秘密”,让“宝葫芦的秘密”揭晓时间成为一种伟大的时刻,让开学礼获得应有的神圣、庄严与尊重。


在致辞中,我把活动主题、学校校训“源于心,成于行”及学校的学生口号“要用心去做”进行连接,让宝葫芦的秘密——“所有的梦想都要耕耘才能收获”化成一粒新的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里——


“ 


孩子们,你们好!


久违的九月,久违的校园,久违的秋天,久违的你们——新新的一切,生生不息,楚楚动人。


记得,在初夏,我们把一粒种子埋在云下面,它落地萌芽,悄然化成一颗“心的种子”,生长在绿苑。整个暑假,它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变成一个特别的牵挂。它的每一片叶子都从心灵腹地长出,向光而生,化出满架果实,你看,那不就是你们——一个一个“云朵和泥巴”的孩子嘛!


你们一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对,就是我们校园“一亩田”的葫芦瓜。


“好大一片的葫芦瓜啊!要是孩子们回来了,这一片小天地,就可以笼罩一整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是会看上很久,很久的。此刻,每一个小葫芦都是我的云朵。”假期里,每次走近这片葫芦,我都会这么想着。

孩子们,返校的第一时间,你们是不是就冲去寻找这片葫芦?


开学那天,我就站在那里守候,寻找而来的你们,笑容真实,话语亲切,脚步从容。


这个九月的校园,也正因为有了这片发光的果实,别样明媚明亮,生趣盎然。


孩子们,当你来到那里,你们又看到了什么?你们又想到了什么?你们又分享了什么?


此刻,我想到了《宝葫芦的秘密》,想到那位天真活泼、富于幻想的少年——王葆。一亩田的葫芦,是否也会是传说中能实现任何愿望的“宝葫芦”呢?我欣喜在你们捧着葫芦许下自己的“秘密”的样子里。


“世界上所有的惊喜和恩宠,都是你累积的温柔和善良。”


是啊,我想,你要是相信,真的就会遇见属于你的“宝葫芦”。看到你们沉浸在“如果我拥有一个宝葫芦……”的激动里,我仿佛能看见一个个任性的你们,向着更大的世界开始探索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梦……”


刚才,听到你们表演一亩田的主题曲——《梦田》,这动人的风中歌唱,真是会让人热泪盈眶的!我知道,“宝葫芦的秘密”正悄然投影在你们的波心,这真是妙不可言的大事,惟有歌唱,尽情歌唱吧!


孩子们,我已经听见你们的确定: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收获丰收的果实。这不就是我们的校训——“源于心·成于行”所要传递的价值吗?这不就是我们的学生口号——“要用心去做”的意义吗?


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就是要时刻让你们和神奇与美好连接,“让片刻的发生成为永恒”。


我们珍惜,那个在茫茫的星耀中选择绿苑的你。


孩子们,拥抱住“宝葫芦的秘密”,你就会是一个有光的人。


请记得:“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

请记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间的主人翁。


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出——“我可以(I Can)”,去感觉,看哪里需要改变,去意识,想象如何发生这些改变,去实践,让变化真实发生,去分享,彼此砥砺在一个接着一个的行动里,去组成自己的未来。


祝福大家!


就这样,我们将真实的葫芦种植过程、文学作品中所独有的精神密码与学校的文化力量相连接,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学校孩子的时间。



在开学典礼现场,当印有校训“源于心·成于行”六个大字的气球被传递起来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和真诚。


其实,一个富有力量的开学礼,师生也会被联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学校的日常生活也因此被赋予了意义和目的,而不仅仅只是一系列时间的堆积。这样的开学礼是朝向生活而来的,“葫芦瓜”所生成的开学课程就是一种我们用心创造的教育生活。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人时,创造才有了丰厚的土壤。


从假期到开学,化故事为做事,引导孩子们郑重对待这个久违的九月,让这个新新的时间蓄积正面的情绪,给每一个孩子带去满满的温情与行动的力量。




开学礼之后,孩子们最大的期待是什么?把宝葫芦带回教室(家),我们做了开学礼的延续策划,即为每一个班级赠送一个真正来自“一亩田”的宝葫芦,让这个真实的“宝葫芦”陪每一个孩子住家一回,体验真正拥有一个宝葫芦的欣喜,这也为整个开学礼画下一个完整的句号,把仪式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汇聚起来,让“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世界建立起真实的联系”成为可能。过程即目的,过程就是全部。


江苏扬州梅岭教育集团总校长陈文艳在她的朋友圈分享评价了我们的开学礼,她说:“真希望,每一所学校的人们都有热情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这样的事情上……有种子,就该适时地种下去,田地不可荒芜,否则生活也会失去意义……”


一位教育杂志编辑看到后,给我们发来留言,她说:“我是与孩子婉扬在家一起读的。五岁半的孩子看到一个个宝葫芦,眉开眼笑,听到《梦田》,轻轻跟唱。可以想见,生活生长在绿苑的孩子有多欣喜,多欢乐。这就是‘让片刻发生成为永恒’的教育智慧,就是心怀爱、善与美,且‘持续去改善’的行动力。”


还有其他学校的家长也在转发此次开学礼报道,她们写道:“宝葫芦的九月开学礼,让人惊艳,给予了孩子一次不一样且铭记一辈子的开学礼,相信这一方园地会给孩子留下永远抹不去的快乐回忆。教育的内容肯定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教育的方式肯定不只是老师的课堂,教育的场所也肯定不只是学校,所谓教育一定是细水长流,坚定而又明亮的生命里的灯塔,愿每个孩子的学生生涯有泥有土,踏实落地,才显教育真心。”


“宝葫芦的开学礼真好,要是我还有一个孩子,定要送他去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读。喜欢有生活味、仪式感的学校,孩子多幸福啊!”




回望此次开学礼,我看到一次真正教育的完成确实是缓慢而固执的,考验着我们的勇气、眼光和质地。“如果,我也有一个宝葫芦……”里的惊喜和力量,细小而完整,很庆幸我们没有辜负。我们珍惜这份难得的微光,而这也足以让我们多了一份信心去服务新的时间。


问对教育的唐菲比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对我们办学的观察和思考:“学校要有能力把每一件看似很小很小的事背后的办学文化抓住,笃定‘持续去改善’的办学思想,相信文化革新就会发生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相信新的文化力量在一次又一次师生行动中生成。”从中我也找到了另一个答案,“教育的儿童视角”考验着我们的办学勇气和智慧。


诗人提醒我们:“我坚持在细枝嫩叶中,而不在参天大树中,觅得你”。


著名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傅国涌先生也鼓励我们:“从低处入手,却是从高处着眼。我们虽是从小处入门,却是要进入一个无比广阔的大世界。这注定不是一条捷径,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付出无数的时间、艰辛和努力。无论路有多长,重要的是迈开脚步,从童年开始前行。”


“愿爱无忧”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找到儿童视角,学会了看,教育就会变美。



(本文首发《新课程评论》2021年3月刊

视频及部分图片为编者后加)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研究」「纵横」「弦歌」「环球」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理性、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对话。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42-145。联络我们投稿信箱:XKCPL01@126.com邮购信箱:XKCPL02@126.com联系电话:0731-89921103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营盘东路3号新闻出版大厦2楼

请 您 关 注

一  本  朴  素  的  教  育  杂  志



来源/新课程评论

编辑/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新闻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