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不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不肯放手的家长——爱孩子,请给他更多可能性

佚名 毕淑敏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很喜欢北大才女赵婕说过的一段话:“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


关于教育孩子的4个建议

作者|毕淑敏


作为家长,你怎样看待孩子的幸福、梦想与成功?你是否在让孩子更有出息还是更幸福中变得纠结呢?你是否愿意让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呢? 关于教育孩子,毕淑敏有四点建议,希望能为家长们解决困惑。

 

成功是为了什么

成功之后又将如何

 

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标准最终都可以简化成挣钱的多少。


这是社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发展上来,就变得非常畸形了。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拼杀而上,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经历着严酷的竞争,好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其实这个问题经不住几次追问,事实上,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


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 

并不是只有考第一才会更幸福 

 

人活着总在追求幸福,那么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有钱就是幸福吗?女孩儿一定要长得漂亮才能幸福吗?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吗? 

 

这些都是不能画等号的,但是人们一窝蜂地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为“永远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没有穷尽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


因为快乐是一种停在表层、比较短暂的人生体验,吃喝是快乐的,但还不等同于幸福,不等同于有意义。 

 

怎样让孩子体验到幸福?


一定要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类拔萃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并不是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 


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媒体不加区分、一股脑儿地将各种成人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了,以至于孩子对“幸福”产生了诸多困惑,十一二岁的孩子甚至也会问:“人活着是为什么?”

 

我觉得,类似问题不是孩子思考得来的,而是现代媒体立体化地灌输给孩子的。


他们的心智还不足以思考这些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寻找。


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爱孩子,请给他更多可能性 

 

中国的作文从来不是一个让人说真话的地方,它只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技术。


中国不乏对应试教育中技术化、程式化的东西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但是大学生开始找不到工作是一个转折的信号,它让人们逐渐领悟到: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真实的本领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一个人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


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难,很多家长为此焦虑是因为他们封死了很多可能性、过于急功近利,当一个孩子说他想当救护车司机时,往往被家长断然否定了。 


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你怕什么,孩子就来什么,孩子有时候会不惜自毁来控制父母,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 


有些家长的想法非常微妙,他们本身是高学历的受益者,有些人来自农村,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简化为“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我学习好”。


因此他们竭力为子女选择最优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藐视自己出身的过程,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种投射,孩子可能从小就在他们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 


如果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我会让他就近上学。之后尽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时间去玩,去看博物馆、去接触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谐相处。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


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


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这样的小事中,我有了不小的感悟——觉得自己瞻前顾后,实在是小心得过分了。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畅销书。)



每个不优秀的孩子,

背后都有不肯放手的家长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1、

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不行,

而是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行!


当我带着儿子出门,有时候买菜回来。他提着一袋子菜,我提着一袋子菜。邻居见到就会打趣“你妈妈又欺负你了,这么大的袋子也要你提。”


而在奶奶家里吃饭,他就等着奶奶喂。我板着脸,吓退奶奶,断了他的念想。


他自己要去做蒸蛋,打蛋掉了蛋,搅蛋又倒了蛋液。可我还是得耐心地教会他,而且一起打扫战场。


当他出门时一开门就甩门时,我教会他为人扶门的习惯。如今他出门的时候,如果是先开门,他会习惯性地为后面的人扶着门。因为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为别人考虑的修养。


而当其他的孩子享受着父母的娇宠,享受着被替代的美好时。他却在自己独立的路上吃着苦。


要知看到他吃苦,我也心疼。但我愿意承受这样的心疼。


当然,我们喂孩子吃一顿饺子只要几分钟,干净利落。孩子自己吃可能要十多分钟,而且可能会掉身上,可能惹出很多的麻烦来。


可我愿意做后者,陪着孩子去惹麻烦。因为我知道,有一天他就不会有麻烦,而是自信而勇敢地搞定自己遇到的这些麻烦。



2、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就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千万别替他去做


睿智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 


只是,如果家长不放手,不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我们的孩子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很多时候,家长是这样牵绊孩子的自由:


2岁的孩子想自己拿着勺子独自进食,家长不让,非要耐心一口一口喂食,说是担心孩子自己不会吃,吃不饱,也怕孩子弄脏桌子,地板,衣服。于是,孩子慢慢地习惯了在吃饭上依赖父母,习惯了挑剔饭菜不好,因为孩子认为那都是父母的事。


3岁的孩子想自己拿着杯子去倒水喝,家长会担心水倒在衣服上,或者说水热会烫到等等,禁止孩子碰饮水机,即使饮水机并无通电。家长会时刻关心孩子是否口渴了,随时把水送到孩子嘴边,于是,孩子习惯性地向家长要水喝,这个习惯很有可能延续到小学以后。


4岁的孩子看到家长扫地,就拿着扫把晃悠悠的学着扫地,家长就担心扫帚把会不小心戳到孩子的眼睛,于是也禁止孩子做任何家务,还会习惯性告诉孩子:这些不用你做,你玩去,学习去。于是,孩子认为家务活是与自己无关的。


5岁的孩子与家长爬山,爬了一段路,还兴高采烈,并没说累,但家长开始担心孩子太累,或流汗太多会感冒,赶紧抱起孩子,背起孩子,孩子理所当然地以为自己就该享受这样的待遇。


6岁的孩子,刚上小学,很喜欢自己的新书包,想背在身上高高兴兴上学去,家长怕书包压坏孩子,任凭孩子哭闹,就是要帮孩子背书包。于是,孩子习惯把书包扔给家长,背书包是家长的事,不是自己的事,甚至读书,都是家长的事,不是自己的事。



哲学家佛洛姆曾说:“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操纵,它处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明确: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


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乐趣,既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会让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


当家长总不放手,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插手,就等于告诉孩子:“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更可悲的是,如果在某些阶段放弃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孩子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来孩子只会越来越依赖家长,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将呈现严重不足或低下。


孩子也会在不容拒绝的妥善安排中,在安宁无忧的日复一日中,慢慢的失了信心,失了能力,失了责任,失了梦想,失了本该多彩的人生。 



3、

教育孩子,

懂得放手和进退,

才是真正爱的智慧!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可以杜绝那些不由自主的控制?


我们试着这样:


随时放手,相信孩子可以做


基本上,孩子两岁后,自我意识萌芽,他会特别喜欢自己动手,想自己吃饭,想自己喝水,想自己穿衣服,穿鞋子……


父母千万不要压制孩子这些欲望,试着在有大人看管的情况下,顺应孩子的需要让他自己去尝试吧!如果他想自己吃饭,那就把碗和勺子给他,脏有什么关系呢,孩子能有机会锻炼不是更重要吗?


安排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宝宝,去帮爸爸把拖鞋拿过来”“去帮妈妈搬个小凳子””给奶奶倒杯水”等等,安排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并给予他赞扬。在这些过程中,孩子逐渐找到快乐感和成就感,他会慢慢懂得帮助别人这个概念,也会懂得某些责任。


勇于纠正隔代老人的不放手


不敢放手孩子的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更有可能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老人都会受不了爱孙承受任何的小磨难,什么都想帮孩子打理好,也不让孩子受丁点委屈。


当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应勇于指正老人不当的养育方式,因这些关乎孩子一生,整个家庭人员应要经常沟通,尽量保持统一的理念和态度来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懂得放手和进退,才是真正爱的智慧!


很喜欢北大才女赵婕说过的一段话:“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



4、

让孩子做主, 

父母放手8项权利

让孩子自己变强大


怎样让孩子独立自主?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给孩子知情权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要给他知情权,就是说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到孩子生活的大事,我们要给孩子做适当的解释,让他清楚周围在发生什么。因为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是他迈向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尊重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就是让孩子清楚哪些是他的个人物品和个人空间,并且在挪用物品或做一些改变时要跟孩子打招呼、征求孩子的意见。我们大人给出足够的尊重了,孩子才会生出相应的责任感。


给孩子机会去体验独立完成的感觉


孩子常常会以近乎疯狂的热情要求独自完成事情。他们最初能自己做的事情主要有吃饭、穿衣、如厕等等。


让孩子做家务是另一个培养自主性的重要方法。现在的家长们都知道让孩子做家务的必要性,但是我们真的在做了没有呢?


给孩子选择权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教给孩子选择的技巧就是教给他生活的技巧。而选择的本领是要通过真的做选择才能学会的。


进行后果教育


后果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给孩子做事考虑后果的思维习惯。通过思考事情的后果,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另一个方面是让孩子承担事情的自然后果,让孩子学会总结、学会吸取教训。这也是取代惩罚的办法。


学会规划和预期


培养孩子对未来的预期和规划也是为孩子的自主性做准备。例如跟孩子一起计划这个周末怎么过。早晨,我们可能一起想想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这样先让孩子有个规划的意识,知道自己可以这样控制自己的生活。


少命令少指责多鼓励


是什么吞噬了我们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除了父母的越权代办,还有父母的命令、令人窒息的监督、和严厉的批评指责。


给孩子安全感


有的家长观念过于西化,把让孩子做主理解成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其实如果给孩子过多的自由,孩子触摸不到边界和底线,他会感到恐慌和不安全。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既是独立自主的,同时又是安全的。他要知道如果一旦做不好了,事情搞砸了,那么还有家长会帮他。有了安全感,他才敢于去冒险尝试,才敢于去承担责任。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